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第1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跟踪检测训练一、选择题(2019届昆明月考)树干液流是植物体内由于叶片失水,从而引起水分通过木质部运输到叶片的过程,它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流路径中一个关键的链接,承接了庞大的地下根系所吸收、汇集的土壤水,决定了整个树冠的蒸腾量,可反映植物体内的水分传输状况。下图为某山地云杉林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1.植物体内的树干液流形成的主要促动环节是()A.降水B.下渗C.蒸发D.蒸腾解析:选D树干液流是植物体内由于叶片失水引起水分通过木质部运输到叶片的过程,叶片失水主要的促动环节就是植物蒸腾。故选D。2.树干液流密度呈周期性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云层厚度B.土壤黏性C.温度高低D.太阳辐射解析:选D如图所示,树干液流密度呈明显的昼夜周期性变化、且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白昼的差异也较大,可知其受太阳辐射影响显著;其变化虽与温度变化也有关,但图示表明树干液流夜间的稳定变化与温度的实际波动变化不一致,可见太阳辐射更符合题意。故选D。3.该山地可能是()A.天山B.太行山C.长白山D.阿尔卑斯山解析:选A根据图中北京时间提示,该地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左右的时差,可判断该山地为天山。故选A。(2019届惠州调研)丹霞山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植被的天然分界线之一。丹霞梧桐是多年生小乔木,属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每年夏初开紫花,秋季叶子变黄。某科考小组调查发现,丹霞梧桐在该地主要分布在崖壁上。下图示意该小组调查区域内丹霞梧桐分布情况。据此完成4~6题。24.丹霞梧桐的特征可能是()A.四季常青B.根系发达C.喜阴喜湿D.耐盐耐碱解析:选B由材料“丹霞梧桐在该地主要分布在崖壁上”可以推知丹霞梧桐根系发达,因为崖壁土层薄,且土壤贫瘠,只有具备发达的根系才可以从岩层中获取养分,故B项正确;由材料“秋季叶子变黄”可以推知丹霞梧桐在冬季会落叶,不是四季常青的树种,故A项错误;由图中信息可知丹霞梧桐主要分布在山地阳坡,说明其不喜阴,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丹霞梧桐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该区域土壤呈酸性,盐碱化程度低,故D项错误。5.野外调查丹霞梧桐植株数量的最佳月份是()A.1月B.4月C.7月D.10月解析:选D根据材料“丹霞梧桐在该地主要分布在崖壁上”可以推知,在进行野外调查时,由于崖壁坡度陡、危险系数大,不容易靠近,最好借助“每年夏初开紫花,秋季叶子变黄”的特殊性与其他植株区分,1月、4月分别处于冬季和春季,丹霞梧桐与其他植物区分度不大,不容易确定丹霞梧桐的植株数量,故A、B两项错误;7月丹霞梧桐开紫花,特征较明显,但夏季我国南方山区多暴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野外调查不利,故C项错误;10月丹霞梧桐叶子变黄,其他植被可能为常绿阔叶树种,很容易区分,且此时山地地质灾害少,有利于野外调查,故D项正确。6.丹霞山地区是我国的()A.热带植被南界B.亚热带植被北界C.暖温带植被南界D.中温带植被北界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丹霞梧桐为落叶阔叶树种,由此可以推知丹霞山为我国暖温带植被的南界,故C项正确;热带植被的南界应该位于赤道以南,故A项错误;亚热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其北界位于秦岭—淮河一线,故B项错误;中温带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或针叶林,其北界位于高纬度地区,故D项错误。(2018届河南六市一模)植被覆盖度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以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3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下图示意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据此完成7~8题。7.据图文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M曲线为林地生态区的植被覆盖度B.N曲线的次高值为小麦生长茂盛期C.M曲线的最高值为玉米生长茂盛期D.N曲线6月份最低与谷物轮作有关解析:选C华北平原农业多为一年两熟制,冬春季节为小麦、夏秋为玉米,夏初小麦收获后一段时期,耕地植被覆盖度较低;而森林春季树叶发芽,至夏秋随水热条件改善而植被覆盖度不断增大,直至秋末落叶再次下降;据此可判断M表示林地、N表示耕地,则C表述不正确。8.同一农业耕作区内同一作物植被覆盖度不同,最可能是()A.耕作制度不同B.气候条件不同C.土壤种类不同D.地形坡度不同解析:选D同一农业耕作区内,气候条件、土壤种类相同,则耕作制度也相差不大。则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地形坡度不同。(2018届山西联考)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为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9~11题。植被类型积雪开始时间(日)积雪结束时间(日)积雪日数(天)年最大雪深(厘米)稀疏灌木13626813211.0草地13526612929.6农田13626412833.5建设用地13327314023.4注:积雪年指每年的7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6月30日结束,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4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厘米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厘米确定。9.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A.稀疏灌木B.草地C.农田D.建设用地解析:选C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所以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积雪最厚的农田。10.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雪的消融解析:选B由表中数据可知,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较晚,为268日,可知消融速度不快;地表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266日)较早;农田积雪结束(264日)最早,说明消融速度最快;高大建筑物的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11.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解析:选A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土壤温度;积雪的反射率高,可以减弱地面辐射,降低大气温度;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形成地表径流。二、非选择题12.(2018届福建莆田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图b);枝干或叶片上密被有附生的苔藓植物。鉴于其生存环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图a示意中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5(1)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3)推测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高度的东西向变化及原因。(4)说明加强山顶苔藓矮曲林保护的原因。解析:(1)从水汽、降温角度分析即可。(2)树木生长慢一般可从气候(光热)、土壤角度分析;“矮曲”又体现在“长不高”“弯曲”上,一般矮与气温、曲与风力有关。(3)“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在山顶,而由我国地势分布可知山顶高度东西差异。(4)可从该林存在的意义、破坏后不易恢复,以及破坏严重角度分析。答案:(1)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温作用大,空气湿度大;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2)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低,热量少;土层浅薄、贫瘠,植物生长缓慢。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3)变化:自东向西升高(或自西向东降低)。原因:山顶苔藓矮曲林是受山顶效应影响形成的,我国自东向西地势升高(或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所以其分布高度也随之升高(或降低)。(4)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人类活动不当(转为农业用地、采药等)的威胁日益严重;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保功效;生存环境独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13.(2018届成都二诊)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输沙量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泥沙总量,其影响因素主要有降水量、径流6量及区域植被的破坏和恢复、水库建设、引水调水等。图a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变化图,图b为长江、黄河1954~2002年入海输沙量、径流量和流域降水量变化图。(1)判断导致长江入海输沙量减小的最主要因素,并说明判断的依据。(2)分析图示期间黄河流域降水量的变化对黄河入海输沙量的影响。(3)简要说明黄河径流量和入海输沙量减小可能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图a可知,1991~2002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图b显示1954~2002年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和径流量整体呈平稳趋势,综合以上信息分析长江入海输沙量应增加,但实际上长江入海输沙量减小,故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应是水库建设。第(2)问,从图中可看出,黄河流域降水量有减小趋势,必然导致地表径流减少,人类生产活动引水会增多,地表径流更少,河流侵蚀河岸和输沙能力下降;另外,降水量减小,地表侵蚀减少,入河泥沙减少。第(3)问,河口是河流与海洋动力相互作用的地带,黄河径流量和入海输沙量减小,意味着河流动力减弱,海洋动力相对增强,在潮流和波浪的作用下,海水入侵和侵蚀力加强,对海岸、土地、湿地和生态系统等都会产生影响。答案:(1)影响因素:水库建设。依据: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在增加,应导致入海输沙量增加;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和长江的径流量均无明显下降;三峡等大型水库的修建,使泥沙在水库淤积,导致入海输沙量减小。(2)降水量减小导致黄河径流量减小,同时加剧对黄河径流的引用,黄河输沙能力下降;降水量减小,对地表的冲刷作用减弱,入河泥沙量减小;径流量减小,对河岸的侵蚀作用减弱,泥沙来源减少,所以入海输沙量减小。(3)海水侵蚀加剧,三角洲增长速度减缓(或海岸线后退);海水入侵,沿海土地盐碱化加剧;沿海湿地退化;河流输送到海洋的营养物质减少,影响海洋生物生存。7
本文标题: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1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72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