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寻找回家的路读后感第一部分:2012年的想法:回家的路回家的路凌向武在路上,一路向西,向着昌北老家的方向。车子在杭徽高速拥挤的车流中慢慢穿行。“爸爸今天怎么这么多车子?”坐在后面的女儿有些诧异地问,我说:“国庆期间高速不收费,所以……”,没等我说完,女儿急切地说:“现在真好,爸爸你以后可以天天上高速上班喽!”看着女儿高兴激动的样子,我心里顿生羡慕,羡慕她们脚下的路越来越宽敞,也越来越平坦!记得像女儿这么大时,我正读小学五年级,每天上学要走五六里高低不平的土石路,再沿着一条羊肠小道翻过一座山,小心翼翼走过一段独木桥,才能到达学校。进入初中,虽然住校不用天天来回,但每周也得步行回家拿下一周的米、菜,来回得有40多里地。直到18岁到部队当兵去前,我从未能沿着那条崎岖的盘山公路——汤苦线走出过大山。当时,岛石到临安也就一天一趟班车,每逢雨季来临或开始下雪还经常担心通不了车,因此还在读书的我根本也没有可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许心中有了太多的期盼,平时走在公路上总要多看几眼偶尔经过的汽车,喜欢闻车子经过弥漫在空气中浓浓的汽油味;在山上劳作小憩时,经常会坐在地上望着远处蜿蜒起伏的山峦发呆,想象山外的精彩;晚上睡觉时,频频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鸟或驾驶着汽车,在天空自由地飞翔,在公路上尽情地奔驰……不过,苍天不负有心人。1990年冬,因当兵身体复查终于圆了我去临安县城的美梦。那天早上,我4点多就起床了,吃过早饭后,我和父亲就打着手电筒,踩着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村道向客车等候点江川进发,大约用了近40分钟,在大客车没有到站之前到达了等候点,终于在6点钟左右,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坐上了开往临安的大客车。尽管客车一路颠簸、一路停靠,整整花了四个小时才抵达临安,但我却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一下车,父亲有意让我去问个路,打听一下县人武部的位置。虽然当时临安城里道路也并不宽敞,车子也并不多,但第一次进城的我犹如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眼花缭乱,不知东南西北,呆在原地不敢动弹,俨然就是城里人常说的“乡下佬”一个。父亲见状十分生气地说:“真没出息!”现在想来,还真有点脸红……“爸爸,你在想什么,怎么开这么慢,我想早点见到奶奶了!”女儿的突然发问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这才发现,幸好有女儿的提醒,不然我肯定要错过龙岗高速路口了。过了龙岗收费站,车子在宽阔整洁的18省道欢快前进,道路两旁的青山绿水、蓝天新房在修建一新的道路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赏心悦目。我摇下车窗,深吸一口气,感到空气是那么的沁人心脾,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担心尘土满天飞而紧闭窗门了。我一边欣赏着《谁不说俺家乡好》,一边和女儿聊天,给她讲过去老辈们常唠叨的往事。当她听说老辈们要翻山越岭到大山外挑米、油的经历时,她反问道:“他们为什么不开车出来买东西啊?”我哑然。是啊!在她印象中,路都是宽阔平整的,家家基本上都有轿车的,住的房子都是新楼房,她又怎么会知道以前回家的路是多么难走,更难以想象在路还没有通之前老辈们生活的艰辛了。每每想起老辈们说起的“百丈岭高高,纤岭涛涛,不带冷饭,性命难逃”的艰难生活,真的庆幸自己能够赶上这样的好年代,更羡慕女儿她们拥有如此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因为路,以前总是怕回老家,一怕花费时间长,二怕路上颠簸苦。可如今,从临安出发到老家仅一个小时就够了。一路上不仅没有堵车之烦、让道之忧、晕车之苦,却有驾车之趣、赏景之乐,所以,回家现已成为我周末假日的首选。回家路不断在变化,宽了,直了,短了,靓了。这条路见证了昌北的巨变,拉近了昌北百姓与幸福生活的距离,一代又一代农村娃正是通过这条路,从大山深处走向都市、走向世界、走向成功,真正成为了昌北地区百姓的一条康庄大道。篇二:《让语文回家》读后感《让语文回家》读后感査胜丽拿到刘仁增的《让语文回家》一书,看到封面鲜红的“回家”二字,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打开目录一看,全书分为四大块:成长足迹、观点构筑、策略建构和课堂点击。翻开“成长足迹”,我看到了题目——“化蛹为蝶追寻梦想”,心中不禁一动,再往下看:“峥嵘岁月稠望断天涯路”“不悔衣带宽为伊人憔悴”“乘万里风破万里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几个大标题,心中不禁暗暗叫绝:刘老师,你真不愧是名师!是语文名师!你的用词真是让我折服!你的文学功底真是精深!你的语文素养真是高深!带着对刘老师的敬佩,我挤出充分时间,迅速阅读,语用教学的观点、理论、框架、现实价值在我脑中一一留下印象。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树立观念: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二、明确方向:贯彻“学习语用”的主线:把握好三个维度:掌握语用知识。锤炼语用能力。学习目标不是单一的,是三维的,要学以致用。涵养语用态度。三、培养学习语用的能力创设学习语用的情境。扩充学习语用的容量。提升学习语用的品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会影响他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只有提升他们学习语用的品质,这样他们才会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读完《让语文回家》一书,我知道了进行“语用型”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由教学中重语形、语义向重语用转变,由教学中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由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这三个转变道出了语用型教学的三个目标,在今后的语文教学研究道路上,我一定遵循这三个目标,好好落实这三个目标,让“语文”回到自己真正的“家”!读完《让语文回家》一书,我明白了实施“语用型”教学要落实四个关键词:一是语感,二是语境,三是语体,四是训练。这四个关键词将直接影响到“语用型”教学的效果。读完《让语文回家》一书,我清楚了“语用型”教学的基本观点是:1.“语用型”教学以言语活动为价值取向。2.“语用型”教学着眼于学生基本言语能力的提高和发展。3.“语用型”教学的基本策略是让学生“亲历”和“历练”。4.“语用型”教学讲求“以语言带动内容”。5.“语用型”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刘老师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我想:有了专家的引领,加上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不会偏离方向,我们只会沿着回家的路越走越近!篇三:为信仰寻找回家的路为信仰寻找回家的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角审视个人品德建设2010年,是平常的一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转型期,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快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仍处在讨论期。这一宏大深刻的转型如一切社会转型一样,需要人们承受种种不适应甚至痛苦,它在瓦解人们原有各种价值观、伦理观与社会观的同时,并没有及时整合出新的信仰、价值观与伦理道德等社会底线共识,于是,一种更加强大的系统生成了,它看起来是如此自由又喧嚣,被牢固控制又放纵无羁这两种状态并存,人们乐在其中,也已经分不清楚自己是这个系统的受益者、参与者还是受害者,或者三者都是。请看有这么多匪夷所思的事:李一道长一人骗得万千追随者;商业领袖唐骏学历造假;方舟子十年如一日打假及遇袭;宜黄拆迁的暴力让一个普通家庭失去生存底线;“我的父亲是李刚”就能逍遥法外??2011年刚刚开始就出现了:肥肉可以长成瘦肉,猪肉可以变成牛肉,臭水沟里产出地沟油,大超市里卖“染色馒头”,还有大学生药家鑫,是的一切都在变,变得那么快速而神奇,变得那么惊秫而又无奈。正如盲人歌手周云蓬所说,我们缺少的不是信仰,而是底线,底线比信仰更重要。但是,我们不太愿意谈论“底线”,这个词萦绕着一股退居保守、审慎、懦弱、无可奈何、陈腐、龟缩的气息,我们更愿意谈论高屋建瓴、标杆、旗帜、明亮、原则式、坚贞、高洁的东西,它也许可以用一个词代替——“信仰”。我们谈论信仰,是因为相信中国还有信仰可谈。而与西方或我们的邻国相比,我们的信仰失落就显得格外怵目。哲学家陈嘉映说,变总是要变的,但变的比较缓慢其实更积极更有准备;变的太剧烈,就更有危害,更让人没有把握。中国可能是后一种。他提到了令人震动的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他说,当农民工进城脱离了这种生活方式,容易感到茫然若失。这种问题很广泛:当生活形式变化之后,应该如何面对?一旦问题提出,我们就需要解决方案。中国有传统,有五千年文明,但需要什么参与其间才能凝聚起传统呢?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宗教与信仰,是一个亟待深究的问题。从孔子开始,“祭神如神在”,那么不祭神呢?神在不在?可以确定的是,对于信仰的对象不能假设,如果在信仰问题上打折扣,那么一个人的人格精神就不容易庄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就不容易庄严。2011年4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国务院参事谈话中指出: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这些恶性食品安全问题足以说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程度,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重的国家。总理的讲话振聋发聩,语重心长,发人深思,耐人寻味。这个社会除了物质标杆,是否还有其他东西导航?幸好我们还有这些沉默者与他们的温暖故事——无论救助一个得病的孩子,还是地震时的举国救援,社会中的美好、善良的感情和正义的行为还是到处可见。就如同我们不能忘怀舟曲泥石流、上海大火后那焦楼下满街彰显的人性关怀鲜花,它们是这抹灰色中的一点红,它们提醒我们在这个时代还有人在关注终极价值,重视大时代下个体的微小生存。是的,生命会因为失去信仰内涵而无所适从。荒原之所以是荒原,就是因为有力量者从那个时空关系中退场。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些希望,上一代和这一代人的信仰,也許已经很难改变,那么对于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他们在信仰上会有突破。“中国人口众多,只要其中的1%开始想问题,讨论问题,那么就有希望。当吃饱穿暖这些基本的问题解决以后,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开始思考问题。”我们不是仅仅从今年这365天中思考寻找中国人的信仰,毋宁说我们正一边记录着今天的尘世,也一边回头从过去这十年,从改革开放起,甚至1949,乃至1919维新时起,开始寻找的中国人的信仰,那是涉入我们精神的根,那是这棵树的根。在开始这个论题之前有必要对于“信仰”进行一下认知,只有了解了信仰对于个人的作用与意义,才能晓得当出现信仰危机的时候,对于个人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和影响,甚至于是对一个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网络上关于“信仰”的解释是: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由此可见信仰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是极其巨大的。信仰价值的关键在于它的“支柱”作用。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决不能离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信仰也包含着信仰者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有信仰与没有信仰是不一样的,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信仰的价值作用是不一样的,在所有类型的社会群体中,大学生应该是一个特殊的部分。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一个远离社会又即将进入社会的阶段。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以及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也间接决定了整个社会即将出现和面临的种种问题。有人评价说“这一代年轻人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躁。”的确,我们的生活处在一个快速、简单、方便、时尚的信息时代。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了大大的提高,可是大学生心中那填补不了的空洞却在日益扩大。大学生们从之前强迫式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之后,以为自己总算找到一片属于自己任意发挥的空间。现在不是流行一句宣言“我的地盘我做主”吗!现在有一部分大学生们普遍找不到学习的意义,甚至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在这个群体内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渴望有一个权威的力量告诉自己人生到底是什么,如此生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学习成了社会“压迫”的继续,就业成了谋生手段无奈的选择。任何事物没有了原来真实、真正的意义,除了只是自己存在的理由。于是人们开始选择逃离,学会麻痹自
本文标题:寻找回家的路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885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