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惠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二次抽测试题(含解析)
-1-惠东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抽测地理科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答案】1.A2.C【解析】【分析】考查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和具体措施的作用。【1题详解】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能力,植树种草可以促进对雨水的吸收和蓄纳,减少地表径流量,同时减少雨水、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更好地保护和固定土壤,①②对;但植树种草没有沉积泥沙的作用,泥沙被地表径流搬运,要沉积则要减缓水流速度,如修建水库或在小流域筑坝阻水阻沙,可促进泥沙沉积,③错;植树种草可以增加地面摩擦从而减弱风速,但黄土高原地区受风沙等危害小,黄土高原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因而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水土,而不是减弱风速,④错,故选A。【2题详解】“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其含义是保护青山、保护植被,才能保持水土,使河湖含-2-沙量减少,进而保护土壤肥力和减少农田自然灾害,达到改善生态的目的;如果破坏植被、破坏山地,则会造成水土流失,使河湖含沙量增大、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灾害加剧、生态恶化。因此它体现的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明地理环境中的植被、水文、土壤、地形等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C对;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强调的是不同地区间地理环境存在的差异,而该思想重在体现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D错;“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强调的是水文、植被、土壤、地形等要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而不仅仅是指水文要素(不同环节、不同水体)间的转化,A、B错。【点睛】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学生应识记和理解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焉耆马是我国古代西域名马,体型较小,善奔跑,耐力好,这些特征与其所处环境密切相关。焉耆马集中产自天山海拔2800米处高山盆地,此盆地由三个“U”形谷组成。下图为“我国天山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下列有关天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A为北坡,B为背风坡B.A坡植被比B坡的更为茂盛C.L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3-D.可找到冰川运动痕迹4.焉耆马的特征形成原因与下列哪个因素关系最小()A.冰雪融水提供优质水源B.平坦地形提供奔跑场所C.多样植被营养丰富D.高寒缺氧提高耐力【答案】3.D4.A【解析】试题分析:【3题详解】由图可知A坡雪线高与B坡,雪线以下同一自然带A坡高于B坡,则可推知A坡既是阳坡又是背风坡,B坡既是阴坡又是迎风坡,故A坡为南坡,B坡为北坡。B坡的自然带多于A坡,故B坡植被生长更为茂盛。L自然带介于高山草甸和高山稀疏植被之间,且纬度高,海拔较高,又是阴坡,光照不足,气温低,植被以针叶林为主。雪线以上为终年冰川带,故可以找到冰川运动痕迹。【4题详解】焉耆马集中产自天山2800处高山盆地,海拔高,高寒缺氧的环境提高了焉耆马的耐力;盆地地形,盆地内部平坦开阔,形成了其善奔跑的特点;多样植被为其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气候干旱降水少,形成了其短小精悍的体型特征。考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图为“某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4-5.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A.政局动荡B.生育观念C.产业结构D.自然灾害6.该国最可能位于()A.北美B.西亚C.西欧D.南美【答案】5.C6.B【解析】【5题详解】读图可知,该国20—55之间人口中,男性人口比重远大于女性人口,其他阶段的男女人口性别比相差不大,最可能是因为该地区的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所以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原因是产业结构;政局动荡会导致人口大量外迁,并不会出现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只是青壮年的性别比差距大,其他年龄段差距并不大,不是因为生育观念;自然灾害不会导致性别比严重失衡,故C项正确。【6题详解】西亚由于石油产业发达,开发石油需要大量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所以吸引其他国家的劳动力迁入,导致男女性别比差距较大;北美、西欧经济发达,老年人口比重会较高,图中所示地区老年人比重并不高;南美经济发展水平低,不会吸引大量青壮年迁入,故B项正确。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所示,同期该省-5-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据此完成下列各题。7.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8.2013年后该省()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答案】7.B8.C【解析】【7题详解】该省是安徽,2005年和2010年该省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员以外出务工为主,D错。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外出务工人员激增,B对。每年毕业学生、外出求学人数基本稳定,没有剧烈变化,A错。外出旅游人数不属于人口迁移,C错。【8题详解】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人口出生率稳定,A错。2013年后该省常住人口增长率大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说明有劳动力迁入,劳动力缺口呈波动变化,B错。劳动力迁入,说明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C对。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不能解决,D错。【点睛】2005年和2010年,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员以外出务工为主。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外出务工人员激增。每年毕业学生、外出求学人数基本稳定,没有剧烈变化。2013年后该省常住人口增长率大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说明有劳动力迁入。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回答下面小题。-6-9.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A.甲省B.乙省C.丙省D.丁省10.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人才资源强国。技师技工一般是通过中等专业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成长起来的。下图为2013年中、美、日、德四国劳动就业人口中完成高等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的人口比例图。由图中数据可以推测,与其他三国相比,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不利条件主要有()A.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B.技师技工数量偏低C.制造业从业人口数量偏低D.研发人员数量偏低【答案】9.C10.A【解析】试题分析:【9题详解】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尤其是资源的短板;丙省单位面积水资源量是最少的,即丙省的人口容量最小。选C正确。【10题详解】图示我国完成中等教育的比例偏低,不是人数偏低;完成高等教育的比例与其他三国相差不大;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不利条件主要是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选A正确。考点:考查人口容量及人口素质对社会发展影响。-7-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城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11.该城市()A.I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B.II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D.IV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12.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A.建设民俗博物馆B.划定耕地保护区C.增加种植业投入D.扩大卫星城规模【答案】11.A12.D【解析】【1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Ⅰ区土地利用强度最大,应该是商业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商业网点最为密集,A项正确,C项错误;Ⅱ区土地利用强度较大,生活、经济活动较为密集,不宜建垃圾填埋场(造成污染),B项错误;Ⅳ区土地利用强度小,生产、生活活动少,释放废热少,城市热岛效应弱,D项错误。【12题详解】保护耕地和种植业的扩大会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减弱,与题意不符,B、C项错误;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不会引起土地利用强度的明显增大,A项错误;卫星城的扩大会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增大,D项正确。故答案选D项。-8-【点睛】垃圾填埋场的选址条件(1)必须远离饮用水源,尽量少占农田,利用荒地和当地地形。一般选择在远离居民区的位置,填埋场与居民区的最短距离为500m。(2)生活垃圾填埋场应设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A.公园B.工业园区C.住宅D.物流园区14.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A.仓储用地B.公共绿地C.工业用地D.居住用地【答案】13.A14.D【解析】【13题详解】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应合理规划,既应做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又应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地价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不但可以缓解材料中所述“该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故A正确。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城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交通拥堵,故B、C、D项错误。【14题详解】材料显示: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因此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同心圆模式。一般而言,在同心圆模式中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其中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广。图中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且占地范围广,因此最可能为住宅-9-区,故D正确。仓储用地一般位于靠近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且地价相对便宜的城郊;乙地附近地价较高,因此不适于建设公共绿地;工业用地一般位于城郊。故A、B、C错误。【点睛】本组题以某单中心城市土地价格的空间分布为背景,主要考查考生调用和应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和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5.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16.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15.A16.C【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上海产业升级,考查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反映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升级,传统工业比重下降,技术导向型企业和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水平和技能。“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反映传统工业正向周边地区转移。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普遍较低,达不到要求,只能向周边中小城市转移。所以选择A。【16题详解】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及产业转移,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10-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外来常住人口来上海的目的是务工,因此上海
本文标题: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惠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二次抽测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38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