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领导离任审计报告第1部分:离任审计报告示例(1)、离任审计报告A离任审计目的。离任审计报告审计包括离任和企业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两种。审计目的是:1)验证厂长(经理)上任时的财务状况;2)审计厂长(经理)离任时的财务状况和任期内的经营成果;3)评价厂长(经理)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4)厂长(经理)任期内的重大经营和法律诉讼等情况;5)评价厂长(经理)任期内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情况,有无损失和资产流失情况。B离任审计特点一是审计的会计期间比较长,审计的时间范围一般是厂长(经理)的任期。所以,审计期间往往不止一个会计年度。二是审计的范围较广。与厂长(经理)任期的经济责任有关的会计资料及非会计资料,均构成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C离任审计报告撰写注意点1、公正性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既要维护国家的财政经济法律、法规,又要使厂长(经理)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失,不能受到其他任何因素的影响。2、谨慎性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的部门和组织部门提供辞、聘升调的依据。3、客观性离任审计报告的撰写应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是什么问题就写什么问题,既不夸张,也不缩小,更不盲目推理。文字简练朴实,表达准确。D离任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1、范围段应说明已审计反映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的会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名称,反映的日期及期间,会计责任及审计责任,审计依据和已实现的审计程序。2、说明段这是审计报告的正文,是审计人员编制审计报告的重点。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对认为需要说明的有关事项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详细记载,以备报告之用。离任审计报告需要说明的事项很多,既包括反映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的正常事项,又包括审计当中认为应当保留的事项。说明段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说明:第一,财务状况说明。这是对厂长(经理)上任和离任时的资产负债主要项目的综合分析,一般可以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顺序分别进行评述和说明,说明时要分析厂长(经理)离任时的实际状况,有些项目如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率、资产保值增值率还可通过有关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如对应收账款说明,既要反映厂长(经理)离任时的应收账款总额,还要分析应收账款的可实现程度,以确定厂长(经理)离任时的潜在坏账数额。又如对存货的说明,既要说明存货的实际存量,又要进一步分析存货的计价和存货资产中有无长期积压、甚至霉烂变质情况。第二,经营成果说明。主要说明厂长(经理)任期内各年利润》利润表中主要项目的重要变动事项。可以运用表格及比率的形式分析经营成果,如分析销售额增加与销售利润减少的原因所在。第三,内部控制制度的说明。主要说明会计制度是否完备,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有无内部控制松懈而导致的管理上存在错误与舞弊,会计程序是否紊乱,账簿组织是否凌乱,单据是否缺乏等。若存在上述情况,审计人员应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评述,并提出改进建议。第四,其他说明事项。除上述各项说明外,审计人员对厂长(经理)在任期内的其他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如技术改造完成情况、重大法律诉讼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重大损失浪费和资产流失等情况进行说明。第五,意见段。意见段要对厂长(经理)离任审计结果作出结论性的表述。结论力求简洁中肯。意见段中首先应对厂长(经理)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时可运用综合性的财务指标,如资本金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进行表述。指出厂长(经理)哪些指标完成了,哪些指标没完成,原因何在。还可以在意见段中提出有助于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E离任审计报告的范例关于对××厂××离任经济责任的审计报告××省计划经济委员会:我们接受委托,对××厂×××厂长任职期间1995年12月31日、1996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以及1995年、1996年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及1995年1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与其经济责任有关的资料进行了审计。这些会计报表及资料由××厂负责,我们的责任是对这些会计报表及资料发表审计意见。我们的审计是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进行的。在审计过程中,我们结合××厂实际情况,实施了包括抽查会计记录等我们认为必要的审计程序。一、审计情况×××厂长任职期间××厂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及内部控制制度情况如下:1.财务状况1995年12月31日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分别为××万元、××万元、××万元,比1994年12月31日××万元、××万元、××万元分别增长了××%、××%、和××%、。1996年12月31日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分别为××万元××万元××万元,比1994年12月31日分别增长了××%、××%、和××%。应收账款1996年12月31日为××万元,比1994年12月31日的××万元增加××万元。其中1994年12月31日以前形成的××万元,1995年以后形成的××万元。根据函证回函及期后收付款测试分析,应收账款××万元的可实现程度为××%至××%。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1996年12月31日分别为××万元、××万元、××万元,比1994年12月31日分别增加××万元、××万元、××万元。经抽查发现,原材×××(品种)实物比账面少××万元;产成品×××(品种)××吨、××万元已过保存期;在产品数量账实相符。固定资产1996年12月31日为××万元,比1994年12月31日的××万元增加××万元,增长幅度为××%,经实地抽查,固定资产账实相符。篇二:关于领导离任审计报告关于领导离任审计报告一、编写步骤首先,对审计报告进行调整。审计组根据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做必要的修改(提出修改的理由),在报告内容修改的基础上,对审计报表数字进行相应的调整。第二,审核、提炼审计报告。根据审计结果报告的要求,对审计报告在文字内容上进行取舍,对前言和基本情况进行简单的概述;对审计查出的反映资产负债损益不实的问题,用数字进行归并,以此作为确认后的审计调整数,用以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进行比较,以反映会计信息真实程度,同时计算相应的指标比率,为审计分析、评价做准备。第三,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研究用于评价的措辞,在提供素材上做准备。应把涉及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和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问题分开,用以分别反映企业领导人做出的重大决策、应负责任以及个人的廉洁自律情况和披露企业的资产质量、经营效益情况、内部控制设置、执行及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第四,依据归并整理的素材,撰写审计结果报告。根据审计结果报告的模式,列示审计前言、基本情况、评价、审计查出的问题。二、报告格式和内容1.格式报告标题:统一为《审计署关于XXXX(单位)XXX(被审计人员姓名)同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报告》报告主送:中共中央组织部报告抄报:XXX领导报告抄送:中央企业工委、所在企业监事会主席主题词:审计经济责任报告2.报告内容通常分为几部分,包括前言、基本情况、审计评价、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附件。前言部分简要概括为:依据———根据中办、国办《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受中共中央组织部委托范围———审计时间、被审计单位任职期限其他———审计方式、审计承诺、完成情况等正文可分为如下几部分: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如被审计人员所在单位情况较为简单,也可将基本情况放在前言部分,不予单列)主要为,企业基本情况(历史沿革、机构设置、人员情况、主要财务指标等)和被审计人员基本情况(出生年月、工作经历、任期年限等);法人代表的任期目标和任期指标完成情况(以上任时为基期进行比较,基期数可以用注册会计师审定数)。具体为,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成立的时间,历史演变过程、经营范围,行政、财务隶属关系,下属单位构成、机构设置、人员情况。审计年度被审计单位上报财务指标状况(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损益,企业领导人任期内创利、增亏或减亏情况);审计确认的各种财务指标情况(同上),对比会计信息失真程度。审计做法,包括重点审计、审计调查和抽查、延伸。审计资产占被审计总资产的百分比。审计评价,简要概述经审计可以确认的被审计人员的经济工作业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负的责任和其他相关评价。主要业绩,如不突出,内容不多,也可以将这部分概括到“审计评价”中去,不予单列。评价时,首先要有总体评价,勾勒出被审计人员的整体状况,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意识、廉洁自律等反映领导人素质的内容。具体对重大经营决策,如企业发展战略上的重大举措、公司结构调整、对外投资、担保、借款等,这些决策的效果如何进行评价,看是否给企业带来效益,还是使企业背上了负担,领导人员应负的责任;对管理水平的评价,看企业是否是整体一盘棋,制度规定的健全、有效,令行禁止,还是各自为政;看企业的民主气氛如何,有无领导个人说了算等;廉洁自律看企业领导人有无假公济私等行为。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主要表述经审计确认后的被审计单位的状况,包括会计信息存在的问题、资产质量存在的问题、重大决策存在的问题、遵纪守法和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等。附件:XXX对审计署审计组《关于___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三、编写的要求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遵循,事实清楚、客观公正,全面反映、突出重点,表达准确、格式规范,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报告体现出形式统一、结构严谨、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用词恰当、数字尽可能用较大数位表述,一目了然。四、撰写审计结果报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评与审的关系第一,审计不仅仅就是查错找问题,而是全面评价,好的要肯定、错的要指出,但前提必须是审计确认的结果,而不是照抄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否则,报告仅仅充当“传话筒”,评价与事实是否一致,无从知道。如果对查出问题的评价是有审计事实依据的,对好的业绩评价是照抄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材料,审计报告也同样有失公允。第二,审计的覆盖面为70%,就评价70%,而不能凭道听途说,就作为问题妄加评论。———评价的时限审计的时限和评价的时限,选定为企业领导人的任职起始时所在的年度,因此评价的时限与审计的时限应以年度为评价点。评价的事例必须是企业领导人的“任期内”的事,任期前和任期后都不要评价。———报告的重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重在评价,就是审计部门要对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行为做出评价。审计的内容要与企业领导人联系的密切,做到了这一点,审计结果报告就会好写一些,工作也就做在点子上了。———“信息失真”要有针对性分析失真的原因,看是登录账、会计核算或合并报表计算差错,还是人为的调剂损益,假冒功名。分清是工作上的失误,还是恶意所为。不能简单以“失真”两个字做结论。———评价不能是中性的审计评价要提出自己的观点,是“肯定”还是“否定”,找出产生的原因,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如果是主观的应负哪些责任。关于领导离任审计报告:篇二一、经济责任审计定位对审计程序和报告的影响认知决定行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和认知,决定着组织实施的程序和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组织中体现出三种认识,因而产生了三种不同的审计程序认知和审计报告。(一)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部门实施的行政监督行为认知下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报告在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初期,这是一种主流认识,由这一认知导出的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和报告的特点是:审计部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和组织者,审计计划的确定,审计对象的选取,审计过程的实施,审计结果的报告均由审计部门完成。向领导小组或本单位党委首长报告计划、立项以及情况和结论,均为狭义审计行政程序而非广义上的审计管理程序,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均为通知或通报,而非报告。这种程序和报告明显的优势在于突出了审计部门的主体地位,实施起来简便快捷。其缺陷在于:审计部门“包打天下”,特别在审计党政职务较高领导干部时,党委领导是被动式领导,审计对象的配合取决于其党性觉悟,有关职能部门协调与否取决于自身需要,审计结论陷于自身循环,难以走出家门,审计结果运用可能大打折扣,形成审计归审计,运用归运用的局面。这种认识滞后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和要求。(二)经济责任审计是授权委托审计的干部管理行为认知下的审计程
本文标题:领导离任审计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44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