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校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校2017-2018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共9页,其中问卷8页,答卷1页。答案务必书写在指定位置上。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科别等信息填写在答卷的密封区内。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当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时,地球上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A.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快B.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慢C.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快D.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慢【答案】D【解析】当地球公转运行到远日点附近时,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慢;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各地相等的,线速度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选D正确。高压、低压和锋面是常见的天气系统,大大小小的天气系统相互作用,演变出不同的天气过程。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2.每年的夏季,使长江流域形成伏旱的天气系统是()A.图AB.图BC.图CD.图D3.关于上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A天气系统控制下多晴朗天气B.图B中甲地风向为东南风2C.图C中乙地多阴雨天气D.图D天气系统过境时多阴雨天气【答案】2.B3.D【解析】【2题详解】秋冬季节活动频繁,影响遍及我国大部分地区且引起天气剧烈变化的天气系统是冷锋,对应图中的C图,选C。【3题详解】据图,图A天气系统为气旋,受其控制下多阴雨天气;图B中甲地风向为偏北风;图C中乙地位于冷锋锋前,冷锋降水多在锋后,目前该地不会阴雨天气;图D天气系统为暖锋,其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选D。【名师点睛】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1)冷锋与天气: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的锋面(特殊的叫寒潮)。天气变化: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出现较大的风,带来雨、雪天气等);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睛。(2)暖锋与天气: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的锋面,天气变化:过境时,多产生连续性的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3)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顺时针。(4)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顺时针辐散;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逆时针辐散。4.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澳大利亚东岸气候类型的形成,受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的影响很大B.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温度水平差异大,引起空气强烈上升,产生暴雨现象C.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显著作用D.北太平洋渔场和秘鲁渔场均位于寒暖流交汇处附近【答案】C【解析】3【详解】此题考查的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考查对气候的影响和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A、澳大利亚东部是受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没有荒漠景观,在西部受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出现大面积的荒漠景观,故A错误。B、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温度水平差异大,冷海水上泛,温度低,引起空气下沉,不容易产生暴雨现象,故B错误。C、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显著作用,故C正确的;D、北太平洋渔场处于寒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是由于沿岸上升流形成的,D错误。故答案选C。5.下图为某地因热力原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分布状况。关于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气压:①②③B.气温:甲地乙地C.气流:乙地流向甲地D.乙地比甲地更易形成阴雨天气【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读图可知①③位于同一条500百帕的等压线上,故①=③A错误;甲处高空中等压线凸向低值区,形成高压,气流以上升为主,近地面气温较高形成低压,易形成阴雨天气;乙处空中等压线凸向高值区,形成低压,气流以下沉为主,近地面气温较低形成高压,多晴朗天气,故B.D错误;气流受气压梯度力影响由高压流向低压,故C正确。考点:热力环流原理。6.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4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增强D.④减弱【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二氧化碳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故选C。7.下列四幅图中,反映北半球冬至日的是(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A.B.C.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太阳光照图的综合判断。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北半球冬至日北极附近为极夜,南极附近为极昼。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58.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其上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较多,水循环活跃,多外流河,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陆地环境的多样性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D.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表发育了红壤,河流发育较多,水循环活跃,多外流河,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A。BCD选项可排除。9.现代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特点是()A.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地价高的市中心地区B.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C.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昼夜人流车流不息,热闹非凡D.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之间界限分明,体现了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A项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郊区,环境优美且交通较便利的地区。错误;B项工业区向城市边缘移动,并靠近交通干线分布,既降低生产成本,又可减少对市中心的环境污染;正确。C项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错误。D项城市各功能分区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错误。10.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A.B.C.D.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风的形成。近地面的风向斜穿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故D项正确。11.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的指标是A.城市人口数量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C.城市面积的大小D.城市职能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低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指标。12.80年代,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B.1984年,国家放宽对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等政策C.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D.城市生活水平高,有较好的学习、医疗条件【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口的空间变化。【详解】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政策,使得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异,城市经济发达,劳动力需求量大,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医疗、教育等条件好;农村经济落后,收入低,而且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了进一步追求较高的生活水平,使他们迫切要求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所以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80年代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故答案C正确。读下图,回答第下列问题713.图中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的是A.A处B.B处C.C处D.D处14.B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A.资源减少B.政策改变C.劳动力增加D.科技进步15.甲处可能出现的是A.生活质量提高B.人口老龄化严重C.生态环境恶化D.环境质量提高【答案】13.C14.D15.C【解析】【13题详解】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由图可知环境曲线与人口曲线相交于D处,是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即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应当小于环境人口容量,C处环境曲线与人口曲线的垂直方向差距最大即资源丰富,环境适宜,人口数量合理,故答案C正确。【14题详解】B点之后环境曲线的斜率增大即资源快速增多,此阶段由人口曲线看出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增长不明显,不可能因为劳动力增加使资源快速增多,故C错误;无法看出政策的改变,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获取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会大大增加。【15题详解】甲处表现为人口消耗资源量大于环境供给资源量,这样会导致过度开发资源,可能会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点睛】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8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显然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天麻是我国千年传统的药膳滋补品,主要分布在我国云、贵、川等地。人工种植宜选山区的缓坡地,土质以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为主。由于气候不宜,北方地区一直没有大面积种植。2011年在北京昌平区,通过控制温室大棚的温度和湿度,实现越冬种植,“南麻北移”成功。2012年产量达30万斤,新鲜天麻开始供应首都市民餐桌。回答下列各题。16.北京昌平引种天麻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地形和水源B.交通和劳动力C.市场和技术D.气候和土壤17.“南麻北移”成功,改造的自然地理要素是A.地形B.气候C.水源D.土壤【答案】16.C17.B【解析】试题分析:【16题详解】从材料中看天麻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通过控制温室大棚的温度和湿度,才能在北京种植,主导区位因素是技术;材料中“新鲜天麻开始供应首都市民餐桌”,说明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C正确。【17题详解】从材料中可知“南麻北移”成功是通过控制温室大棚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气候的主要指标,因此改造的自然地理要素是气候,B正确。考点:农业区位因素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各种运输方式能耗和碳排放结构。完成下列问题。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占交通工具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80.15%10.24%0.02%9.59%9占交通工具碳排放总量的比重74.82%16.10%0.02%9.08%18.该地区各种运输方式单位能耗碳排放量最大的是A.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C.水路运输D.航空运输19.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该地区的碳排放量增长迅速。下列措施有利于减少该地区交通工具碳排放的是①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②建设低耗能、零排放的城市轨道交通③降低该地区高等级公路的比重④提高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比重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答案】18.B19.A【解析】【18题详解】单位能耗碳排放量大小比较方法:用占交通工具碳排放总量的比重除以占交通工具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从表中可以读出,铁路运输占交通工具碳排放量的比重远大于其占交通工具能源消耗量量的比重,说明铁路运输单位耗能碳排放量大。故B正确。【19题详解】该地区汽车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所占比重最大,并且公路等级越低,耗能量和碳排放量越大,所以,应该提高公路等级,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减少汽车特别是小型汽车使用量。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单位能耗的碳排放量较大,不利用降低碳排放量。故A正确。20.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A.土壤和植被B.水文和土壤C.气候和地貌D.植被和水文10【答案】C【解析】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基本分成三大自然区域,即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季风气候区和青藏高寒区,三者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3000米等高线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反映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气候和地貌。故选C。21.遥感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的具体监测内容包括①旱情②水灾③森林火灾④农林病虫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利用安装在飞机或卫星上的传感器将地面物体(目标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记录下来,因此传感器是遥感技术的关键装置。遥感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快、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灾害监测,如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读热带雨林迁移农业造成的土壤肥力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22.图中B点土壤肥力较高的原因是A.焚烧开荒B.连续耕作C.森林再生D.耕地废弃23.图中土壤肥力由B点到C点的交化这说明了A.雨林养分全部储存
本文标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校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58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