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课时达标检测(九)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读图,完成1~2题。1.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A.a、b、cB.d、e、fC.a、c、eD.b、d、f2.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D.f—江淮平原的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现象解析:1.B2.D此图反映了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与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1题,读图可直接得出答案。第2题,土壤盐碱化一般发生在相对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江淮地区位于南方,其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湿润地区,况且将旱地改造成水田,土壤更不会因为湿润而积累盐分,成为盐碱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3~4题。3.图中()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4.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2-解析:3.C4.B第3题,图中③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作用变为煤炭和石油,没有重熔再生过程。第4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大气升温;二氧化碳的参与是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的条件,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加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扩展。下图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某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据此回答5~6题。5.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水热条件的变化B.地壳运动C.植被类型的变化D.岩浆活动6.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复杂性D.地理环境的稳定性解析:5.B6.A第5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可分解如下:①阶段当地为平地,植被为森林;②阶段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③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第6题,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图为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近年来有多位欧美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20~30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假定这一推断成立,据此回答7~8题。7.“微型冰河世纪”里,可能产生的地理现象是()-3-A.M、R两地冬小麦收获日期等值线南移B.喜马拉雅山雪线上升C.亚洲的水稻种植范围扩大D.北美1月0℃等温线北移8.导致R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纬度和距海远近B.距海远近和季风环流C.地形和季风环流D.纬度和地形解析:7.A8.D第7题,在“微型冰河世纪”里,地球气温降低,导致冬小麦播种日期推迟,收获日期相应推迟;喜马拉雅山雪线将因气温低而下移;亚洲水稻种植范围将缩小;同一地点冬季风气温下降,故北美1月0℃等温线南移。第8题,R地等值线延伸方向大致与纬线平行,说明受纬度影响大,Q地的等值线延伸方向与山脉走向一致,所以主要因素分别是纬度和地形。读某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示意图,回答9~11题。9.该示意图体现了()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10.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A.澳大利亚B.新加坡C.英国D.台湾11.近年来该区域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最有可能是下列何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的()A.气候B.地形C.植被D.河流解析:9.B10.D11.C第9题,该图反映了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图中没有体现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第10题,由图可知,该区域气候湿热,可排除英国;由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可排除澳大利亚;由该区域地形特征可排除新加坡。根据图中显示的气候、地形、水文、植被方面的特征分析,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台湾省。第11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4-二、综合题12.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据此回答问题。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地区降水时间分布年降水量/mm年平均气温/℃年溶蚀率/(mm/年)广西中部相对均匀1500~200020~220.12~0.3湖北三峡中等1000~120012~150.06河北西北部集中400~6006~80.02~0.3(1)分析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2)分析解释植被覆盖率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补充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3)为什么在我国北方的深厚石灰岩分布区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解析:降水量大,温度高,植被覆盖率高,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反之不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我国北方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主要是因为北方水热条件差,生物量少。答案:(1)年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了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年溶蚀率大;年平均气温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快了石灰岩的溶蚀。(2)植被覆盖率高,减弱了地表径流,加快下渗量,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画图:(3)①北方热量较差,降水较少;②北方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③北方石灰岩分布区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13.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5-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发展。(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小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R河大峡谷位于西风带,受西南风影响,大峡谷北壁为迎风坡。由太平洋北上的暖湿气流在此被地形抬升,降水较多;而南壁则是背风坡,降水少。谷底受西南风影响小,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稀少,形成荒漠。第(2)题,R河径流量减少对地下水、土壤、生物、气候、海岸线、生态环境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答案:(1)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2)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加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课时达标检测(九)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69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