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治国初期的中央王国有资格但无手段控制或管理自身直辖领土之外的任何一片较大地区,于是与各地方首领签署封建契约式协定,以求至少在名义上扩大中央王国的权威。”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皇帝制D.三省六部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治国初期的国王不能直接控制管理较大的地区,使用的手段是国王和诸侯建立契约关系,扩大国家的疆域,符合题意的是分封制。因此选择B项。A项中宗法制的纽带血缘关系材料没有体现,不选;C项与西周时期不符合,当时还没皇帝制;D项是唐朝的不是西周时期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统治。(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明成祖朱棣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对内开拓疆土,加强君主专制;对外派遣郑和下西-2-洋,加强与亚非国家的联系,成功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盛世”。但后来的封建史家仍以“篡位”视之,主要是因为他皇位继承()A.破坏了分封制B.是以武力夺取帝位的C.不符合古代宗法制D.损害了封建史家的利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宗法制是我国古代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由嫡长子继承官位爵位,其他庶子无涉。而明成祖朱棣非嫡长子,并不符合继承的条件,所以虽然他成功地开创了盛世,他依然是篡位者。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3.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它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属于封建君主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措施有①秦朝郡县制②元朝行省制③明朝内阁制④清朝军机处A.①②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由于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解决。题目要求是属于封建君主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措施,③明朝内阁制和④清朝军机处都是中央的管理制度,而不是地方的。①②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本题答案选A项,排除BCD三项。4.《朱子语类》记载:“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以上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3-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B.门下省负责审议C.三分相权,保证皇权独尊D.尚书省负责执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中书草拟,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故BCD项表述正确,排除;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为A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5.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明朝废除丞相制度C.清朝设置军机处D.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答案】C【解析】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材料中它说中国“今天”的专制更加严重,从时间上应是清朝设置军机处,C项正确;其它选项时间不符,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加强,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从时间上根据“孟德斯鸠”所处的时期进行判断。6.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C-4-【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修谱”、“宗族”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重视血缘和家世门第。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最重视家世门第,世族为防止家世血统混淆,为防止庶族假冒士族,世家大族便编写家谱,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世卿世禄制实行于先秦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察举制是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其选拔标准是德才,不是门第出身;D选项错误,科举制开始实行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7.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A.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B.内阁地位逐渐提高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答案】B【解析】据材料“太皇太后委政内阁……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内阁的权力和地位逐渐提高,故B项正确;明成祖设内阁,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废丞相后政治腐败,故C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故选B。8.“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取士科目有所减少B.考试程序更加公正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5-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变化,故D项错误。9.1900年,慈禧太后出逃西安,侵略者们占领北京后实行分区管制,如内城北边归日本管辖,西北归英美管辖,东边归沙俄管辖。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1900—1901年列强为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维护在华权益而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者们占领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西安,所以D项正确。鸦片战争是1840---1842年英国发动的,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于1856—1860年联合发动,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从而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狂潮;但中日甲午战争列强没有占领北京,可判断C项错误。10.近代中国,列强通过侵略手段攫取了通商、设立租界等一系列特权。下图所示城市状况是下列哪次侵华战争及签订的条约所致的?A.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B.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C.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6-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图片反映的是苏州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马关条约》中开放的。该条约规定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的势力进入到中国的腹地,故选C。A项开放的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处;B项开放的是天津;D项未开放新的通商口岸,因为中国已经实现了门户开放的政策。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11.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议约”是指A.《辛丑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南京条约》【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没有割地的内容,故A正确;《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的领土,故B排除;《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区,故C排除;《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故D排除。12.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有悖历史事实的一组镜头A.一队队英国士兵在街上巡逻,有很多英国国旗在飘扬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C.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愤D.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一旁的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谈关税额【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旨在考查-7-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根据关键信息“1843年上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明显不符合史实,此状况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进一步可知,其余ACD三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签订·上海的状况13.下面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该“学习内容”最适合的主题应是A.十四年抗战的开始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C.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D.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笔记中的“日军”“东北军驻地”“柳条湖”信息,可知该笔记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以及中国共产党对日本侵略的态度,因此,这说明了中国人民抗战从1931年就已经开始,故A项最符合主题。B项是在1937年形成。C项是1938年10月份以后形成。D项是在1945年。【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抗战时期各个阶段时间节点的准确记忆。14.1901年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五四运动之后“中华民族”一词逐渐普及,几乎家喻户晓。“中华民族”概念从产生到被认同的背景应该是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维新思想初见端倪C.传统文化备受冲击-8-D.军阀割据战火连年【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民族观念的不断强化与近代民族危机加深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D只是出现于五四运动时期,“中华民族”概念产生时,尚未出现此局面。B结束于1898年维新变法的失败。C与新文化运动相关。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5.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A.发生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B.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C.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材料说的是百团大战。1940年,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领导了袭击平汉、正太、同蒲战争,参团105个,被称为百团大战。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故选B。A项错误,防御阶段是在1938年之前;C项是平型关大捷;D项是在1937年9月建立。考点:抗日战争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因民族矛盾是第一位的矛盾,国共第二次合作,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赴国难。因此抗日战争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16.下图为1944年9月中美两国士兵展示所缴获的日军旗帜。作为历史的见证,这张照片最-9-有助于说明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B.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成功阻止日军攻势C.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组成部分D.抗战取得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答案】C【
本文标题: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85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