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专题十三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强化练习·知能提升]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都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也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C.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能量输入的唯一途径D.动物都是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选A。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都属于人工生态系统,A正确;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B错误;生态系统能量输入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人工投入等,C错误;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属于分解者,D错误。2.我国“嫦娥四号”搭载了棉花种子、酵母菌和果蝇等生物作为样本,这些生物均放置于密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内。试验载荷罐内棉花种子率先发芽长叶,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片在月球生长的绿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密封载荷罐的正常运行需要输入能量B.罐内的有机物可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C.载荷罐中含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其中酵母菌和果蝇属于消费者D.该系统的稳定性较差,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物的数量解析:选A。密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的正常运行需要输入能量,A项正确;罐内的有机物在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物质流动,不能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B项错误;载荷罐中的酵母菌为分解者,C项错误;该生态系统由于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其稳定性较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物的种类,D项错误。3.若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五个种群构成食物链(网),其能量调查如表所示: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107kJ·m-2)2.5013.3011.800.28250.00根据表格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A.甲一定是初级消费者B.5种生物形成的食物链是戊→乙→丙→甲→丁C.戊是生产者,丁是最高营养级D.乙和丙是互利共生关系解析:选C。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由于丙与乙的能量之比远远大于20%,因此二者为同一营养级,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为,甲为次级消费2者,戊是生产者,丁是最高营养级,乙和丙是竞争关系,C正确。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生产者,包括所有植物和蓝藻等生物B.乙和丙属于消费者,图中共涉及3条食物链C.若乙1大量死亡,则短时间内丙2的数量增多D.过程“戊→丁”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解析:选C。根据题图可知,甲和丁之间为双向箭头,且只有1个箭头指向甲,因此,甲为生产者,但并非所有植物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为寄生植物,属于消费者,A错误;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甲)和消费者(乙和丙),因此,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B错误;若乙1大量死亡,生产者甲的数量暂时不变,则在短时间内,丙1的数量会增加,进而导致丙2的数量也增多,C正确;图中只涉及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不包括化石燃料,因此,戊为分解者,“戊→丁”过程不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D错误。5.某农田营养结构中各营养级(甲、乙、丙)之间的部分能量流动模型如图所示[单位为J/(km2·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由乙来实现B.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乙同化能量的一部分C.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占其同化量的百分比不到5%D.乙和丙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解析:选D。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甲的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另一部分为被乙摄入后以乙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分解,A正确;丙粪便中的能量来自乙,属于乙同化的能量,B正确;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占其同化量的百分比=(7×105)/(2.25×107)×100%≈3.1%5%,C正确;能量传递效率为两相邻营养级间同化量的百分比,结合题中数据可计算乙和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25×107)/(7.5×108)×100%=3%,D错误。6.下图为某果园中能量流经某害虫种群的示意图[图中数据的单位为kJ/(m2·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3A.若要防治虫害,则应设法使该害虫种群的能量摄入量减少B.据图可知,害虫同化量中大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害虫与下一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图中X中的能量与M的比值来表示D.害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图中粪便和遗体残骸等中的能量解析:选D。害虫以果树的叶片或果实等为食,若果园要防治虫害,则需要设法减少害虫对叶片或果实等的摄入,即减少害虫种群的摄入量,A正确;害虫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储存的能量,故害虫呼吸散失的能量是1970-1402-68.16=499.84kJ/(m2·a),而储存的能量为68.16kJ/(m2·a),说明害虫同化量中大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正确;图中X代表流向下一营养级,故害虫与下一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图中X中的能量与M的比值来表示,C正确;害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属于害虫同化量的一部分,而害虫粪便中的能量为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故图中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害虫流入分解者的部分,D错误。7.经调查得到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如图所示,其中Ⅰ、Ⅱ、Ⅲ、Ⅳ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Ⅰ、Ⅱ、Ⅲ和Ⅳ的同化量之和B.图中涉及了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只能通过Ⅳ的作用返回无机环境D.消费者中,信息只能由Ⅱ传递到Ⅲ解析:选B。由题图可知,Ⅰ可以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Ⅱ、Ⅲ为消费者;Ⅳ为分解者。生产者Ⅰ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图中涉及了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B正确;碳元素也可以通过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C错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D错误。8.(不定项)下图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及相关食物网(甲、乙、丙为3种鱼,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4A.如果图示食物网遗漏了一个箭头,且甲、乙、丙、丁所处营养级不受影响,则该箭头不可能起始于水草或藻类B.图中甲和乙属于同一个种群,而处于第三、四营养级的丁属于不同的种群C.如果没有丁,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会堆积如山D.属于三级消费者的丁与处于第三营养级的丙之间为捕食关系解析:选AD。如果该食物网中遗漏的箭头起始于水草或藻类,那么箭头无论是指向丙还是丁,都会使丙或丁所处营养级发生改变,这与题述矛盾,又由于甲不摄食藻类,所以该遗漏的箭头不可能由藻类指向甲,A正确。尽管甲和乙处于同一营养级,但由于两者是不同种的鱼(不同物种),所以属于不同的种群;虽然丁处于第三或第四营养级,但它们为同一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所以属于同一个种群,B错误。将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是分解者,图中丁为消费者,C错误。由题图可知,属于三级消费者的丁以处于第三营养级的丙(即次级消费者)为食,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D正确。9.(不定项)下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了生物群落,图2为相关食物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1中缺少两个箭头,分别是无机环境→丁以及甲→丙B.图1中的丁、丙分别和图2中的A、E相对应C.图1中的甲对应图2中的D、C、BD.图1中甲和乙之间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解析:选B。图1中丁是生产者,丙是分解者,所以图中缺少无机环境→丁以及甲→丙的两个箭头,A正确;图2中的E是次级消费者,不是分解者,B错误;图1中的甲应代表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图2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是B、C、D,C正确;图1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碳都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D正确。10.(不定项)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等,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5B.要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首先应增加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C.人工湿地可以净化污水、改善水质、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恢复湿地的最佳方法是减少人为维护活动,尽可能采用自然恢复的方法解析:选BC。湿地由浅水区到陆地方向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项正确;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要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应首先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B项错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项错误;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要尽可能采用自然恢复的方法,D项正确。11.农田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生存发展有重要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差,需要人类投入大量精力去管理。请回答下列问题:(1)农田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是________。农田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需要施加氮肥。(2)农田还要定期除草、灭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农田可通过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等多种途径分解残留农药,这种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蚜虫喜欢追逐黄色的东西,可以使用类似粘鼠板的“黄板”来吸引蚜虫并将其杀灭。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4)小麦秸秆不仅可以被加工成饲料、制作成精美的秸秆画,还可用于发酵生产沼气,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以沼气池为中心的现代生态农业,利用了________原理,极大地提高了________。解析:(1)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农田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是农作物。部分氮元素随农产品不断地输出农田生态系统,不能返回农田生态系统,所以需要施加氮肥。(2)除草、灭虫减少了杂草和害虫对能量的消耗,使生态系统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即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3)黄色对蚜虫来说是物理信息,利用黄色物质来吸引并杀灭有害生物蚜虫,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或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都属于直接价值。以沼气池为中心的现代生态农业,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使得人畜粪便等物质中的能量最终被人类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答案:(1)农作物农产品不断地输出使部分氮元素不能返回农田生态系统(2)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负反馈调节(3)信息传递(4)直接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利用率12.由于人为超载放牧和鼠害等,某高寒草地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严重退化,其中约6330万公顷草地发生重度和极度(“黑土型”)退化,退化后的草地植被覆盖率仅为45%,生物种类急剧减少。回答下列问题:(1)生物多样性是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________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策略,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属于________保护。(2)题中高寒草地是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并在保持水土、抗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高寒草地退化后,植被生产力和土壤质量下降、干旱和洪涝极端天气频现、鼠害频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加剧,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明显降低。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退田还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黑土型”退化草地的载畜量急剧降低,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
本文标题:(新高考)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突破方略 板块五 生态 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13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