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广东省茂名市第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衔接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1-广东省茂名市第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衔接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因此,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贵族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B.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C.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答案】B【解析】【详解】在古代中国,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往往是相权,排除A。在王朝鼎革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其原因是皇帝企图通过血缘关系来维系政权,故选B。分封制在初期,能够加强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在后期容易形成分裂势力,分封制反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说法错误,材料中也未反映,排除D。2.1908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发现汉简,并据其判定汉之长城的位置,但未作考证。王国维据《史记》所载“汉武帝时,为防匈奴,始筑令居以西到武威、敦煌等四郡”,再据唐《沙洲图经》所载,得出结论:“木简出土之地,实所谓古(汉)长城也。”这说明A.史料相互补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B.第一手史料价值高于二手史料C.西方人治史更重视考古发现D.《史记》史学权威和史学价值较高【答案】A【解析】-2-敦煌发现汉简属于原始遗物,属于第一手史料,《史记》和《沙洲图经》均使用第二首史料,两种史料相互印证可以证明历史真实性,故A项正确;史料没有高低之分,都要相互印证,故B项错误;东西方都重视考古挖掘,故C错误;《史记》属于史书,是二手史料,也不是历史的权威,故D错误。【点睛】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历史的史料根据形式可分为实物资料(如遗迹、遗物和出土文物等);文献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和报刊杂志等);口述资料(如神话传说、史诗故事和话本等);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图片、记录片和影视资料)。根据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在历史资料研究中,不管是文字还是实物的资料,凡是有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都可成为第一手资料。高考中常出现的诗歌、传说、竹枝词和话本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使用时须用其他史料印证。3.(南宋)高宗初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于是南方“麦一斛至一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这反映了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农民职业转化速度加快C.市场需求影响生产结构D.人口迁移改变经济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西北流寓之人遍满”、“麦一斛至一万二千钱”、“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可以看出南宋初年,由于大量的西北人口涌入南方,导致南方小麦的价格上升,因此南方的农民多种小麦,这体现了市场需求影响生产结构,答案为C。材料信息的主要意思不是讲经济重心南移,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民职业转化,B错误。人口迁移未必能改变迁入人口的经济地位,D错误。4.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晚明时期会社简表-3-名称地点描述匡社苏州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复社吴江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岭南会馆苏州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讲学会无锡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A.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B.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C.传统市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D.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答案】D【解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苏南地区出现,在思想领域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材料表格中“匡时救世”“讲求实学”正是这种思想体现,故D项正确;当时受到理学思想统治,不是自由,故A错误;明清之际思想不是反传统,是批判继承,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分化信息,故D错误。【点睛】史实运用型选择题是在掌握历史史实基础上进行答题的体型,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外,还要有一定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认真阅读材料,阅读材料时候要抓住题中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2.联系教材和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3.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多做题,培养史料阅读以及解题技巧的能力。5.《南京条约》申明:“美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4-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C.传播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D.冲击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强调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从材料“平行之礼”是对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的冲击,故答案为D。鸦片战争期间,出现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而不是鸦片战争后才推动向西方学习,A错误。“平行之礼”是对尊卑等级的传统礼仪制度的否定,B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局限在器物层面,还没有意识到传播平等观念,C错误。6.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革命”。这一革命形式A.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B.增加了反封建斗争的难度C.促成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D.奠定了后来军阀割据基础【答案】B【解析】“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的都是原先的旧式封建政权,带有专制割据的色彩,这样无形当中增加了后来反封建的难度,故B项正确;A是袁世凯的逼宫措施;C是孙中山的努力;D是袁世凯死了之后政权分立。7.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5-【答案】D【解析】从孔子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在平常的时候说鲁国的语言,在诵读经典和周礼的时候用雅言,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语言虽有异,但天下一家,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孔子一个人的态度;B选项错误,孔子平日里都用鲁国语言来传道;C选项错误,这时候周天子权威已不复存在。8.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B.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说明中央对于地方控制的加强,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9.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经济结构发生转型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江浙地区从粮食重地变成了布纱重地,这属于经济结构发生转型,选A是符合题-6-意的,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均是在明清时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从粮食到布纱,这属于经济结构的转型。10.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A.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B.反映了商业发展冲击儒家思想C.促进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D.标志着中央政府推行改土归流【答案】A【解析】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由材料“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有利于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故选A;材料无关商业发展,排除B;材料反映加强地方管理的信息,排除C。由“承袭土司之职”,可见无关改土归流,排除D。11.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A.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B.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C.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D.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08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而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王安石重新被推崇,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故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C项正确。材料没-7-有体现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而是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末新政的信息,而是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学术研究方向,而是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D项。12.下表是1931年《申报》发表的关于华北三省农村耕地占有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河北户占河北耕地山东户占山东耕地河南户占河南耕地10亩以下51.4%14.6%57.4%19.8%55.0%15.2%10—50亩41.1%49.6%37.8%52.2%38.4%49.9%50—100亩5.8%20.3%3.9%16.9%5.0%19.2%100亩以上1.7%15.5%0.9%11.1%1.6%15.7%A.革命根据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农业经济地域差异明显C.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D.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拥有10亩以下和10—50亩以下的户数所占比例较大,说明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农业经济地域差异很大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拥有50—100亩以及100亩以上的户数占总户数的数量较少,无法反映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排除D项。13.1927年2月,瞿秋白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说:工人阶级要以自己做主干,集合农民兵士及一般反帝国主义的革命分子于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而自己努力做这一革命中心的元核——领导者。这一阐述-8-A.开始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B.准备改组并掌握国民党领导权C.继续追随国民党继续国民革命D.触及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问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而自己努力做这一革命中心的元核——领导者”,说明瞿秋白认为无产阶级应当争取革命的领导权。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C项。点睛: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无产阶级能否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者,这一问题在中共党内存在不同的看法。材料表明瞿秋白在探讨这一问题,并且认为无产阶级可以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者。14.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形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消耗战略思想,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还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这说明国民党A.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口B.建立了务实有效的作战方略C.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对抗战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全面
本文标题:广东省茂名市第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衔接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17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