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
-1-静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级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后面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精耕细作B.刀耕火种C.使用青铜器D.铁犁牛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伐木”“纵火焚烧”的信息可知,其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故B项正确;使用少量青铜器是商周时期,故C项排除;AD都是小农经济的特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2.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2-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材料一中使用的是藕犁进行耕作,材料二中使用的是曲辕犁,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从藕犁到曲辕犁反映出的是耕作技术的进步,故此题应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耕犁技术的成熟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古人赞颂某一水利工程的话。如今这一水利工程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工程是A.芍陂B.都江堰C.郑国渠D.白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水旱从人……天下谓之天府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水利工程应该是位于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故选B项;芍陂位于今安徽地区,郑国渠和白渠都位于关中地区,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C、D项。4.王莽时期,严重低温的气候反常记录频繁。王莽专政时,曾经在十年中,有七年都发生了由严寒导致的灾害。王莽本人也在因此而引发的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自然灾害常常会导致中国古代政权的灭亡,这体现了小农经济的A.分散性B.封闭性C.脆弱性D.自足性-3-【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自然灾害常常会导致中国古代政权的灭亡”可知小农经济往往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破坏,并且会因为自然经济的被破坏而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选C项;题意主要是在强调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而不是其分散性、封闭性和自足性,故排除A、B、D项。【点睛】“自然灾害常常会导致中国古代政权的灭亡”是本题的关键信息,由此可知题意主要强调小农经济的脆弱性。5.历代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其根本目的是A.繁荣社会经济B.巩固封建统治C.减轻农民的负担D.增加财政收入【答案】B【解析】【详解】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其根本目的在于稳定经济,维持社会秩序,从而巩固统治,故选B项;繁荣社会经济、减轻农民的负担和增加财政收入都是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和扶植小农经济考虑的因素,但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其根本目的最终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故排除A、C、D项。6.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答案】B【解析】-4-材料涉及到的是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本原因主要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A选项主要是官方政治上的一种手段,不是根本原因;B选项属于生产力的问题,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错误,这是政治上的手段;D选项并不是根本原因。7.“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了严格的产品质量责任制-----三级管理监造制度。将造器者,主造者和监造者的名字都铭刻在器物上,一旦发现问题,将严惩负责生产和监制的人。”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应用于A.官营手工业作坊B.民营手工业作坊C.个体手工业作坊D.家庭手工业作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一旦发现问题,将严惩负责生产和监制的人”可知建立了严格的产品质量责任制,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管理模式应该主要应用于官营手工业,因为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供给皇室和官府,对产品质量要求严格,故选A项;民营手工业和个体手工业作坊的产品主要面向市场,没有这么严格的管理模式,故排除B、C项;家庭手工业首先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少量多余产品拿到市场销售,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8.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搭配准确的是A.商周—铁器B.秦汉—彩瓷C.唐宋—青铜器D.明清—棉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属于容易题。商周的青铜器水平先进,被称为青铜时-5-代;铁器出现于春秋战国;彩瓷出现于元代;明清时期,棉布成为老百姓最主要的衣料。A、B、C皆可排除。故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各个朝代发展的特点【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官营手工业、私人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4)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5)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和产品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制约。9.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自耕农经济出现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根据所学,牛耕在春秋时期出现;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产生;土地所有制中井田制逐渐瓦解,私有制开始确立;因此①②③正确。第④项实际上说的是“工商食官”政策。工商食官是西周建立起来的官营手工业、商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到春秋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等因素,这一制度被打破。故选D-6-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一方面,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如分封制和宗法制等遭到破坏,井田制的土地制度也趋于瓦解;另一个方面,封建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开始出现,社会剧烈动荡不安。10.《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提出“农本商末”观点C.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可知司马光主张商品流通,他认为商品流通能够使私人和公家都获利,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故选C项;司马光主张促进商品流通,A、B项与他的观点相悖,故排除;司马光强调的是商品流通的重要性,没有涉及社会稳定的必要性,故排除D项。【点睛】司马光认为商品流通能使“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而公家也就能从中获利。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高度赞扬了我国宋朝时期的成就,“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这里的“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在A.政府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B.“草市”作用显著,“夜市”比较繁荣C.都市、庙会、集会商业繁荣D.“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7-【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空间限制,城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故此题应选D项考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城市点评:商品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①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②伴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南方、东南沿海一带发展。③影响着城市布局的变化。从曹魏开始,在城市建设中有了明确的规划,城市的中轴线出现,城市的主体——宫城在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左右对称,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城市设计理想。12.《盐铁论·通有》指出:“无末利,则本业无所出,无黼黻(织绣),则女工不施。故工商梓匠,邦国之用,器械之备也,自古有之……农商交易,以利本末。”材料表明作者主张A.合理利用资源B.以农为本C.农工商共同发展D.重农抑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工商为末”,材料认为“无末利,则本业无所出”、“故工商梓匠,邦国之用,器械之备也”,这就是说工商末业与农业一样非常重要,主张农工商业共同发展。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的经济政策·工商皆本13.新航路开辟的决定性因素是A.欧洲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B.《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的影响-8-C.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D.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也非常多,但是新航路开辟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新航路开辟被称为世界的发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整个世界作为活动的舞台。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开辟的决定性因素14.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A.美洲B.非洲C.亚洲D.大洋洲【答案】C【解析】在葡萄牙人沿着非洲海岸探索航行的同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圆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也一定能到达中国和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他以为这里就是印度。15.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是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B.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D.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答案】D【解析】-9-1519年-1522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麦哲伦率领船队从欧洲出发,穿越大西洋,向南抵达南美洲的麦哲伦海峡,穿越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后继续航行从印度洋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沿着非洲西海岸回到欧洲,本题正确答案为D。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史实。16.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社会习俗的历史”。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用不同的史观来认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下列结论符合社会史观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B.新航路的开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C.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D.新航路的开辟是对人类文明的连接【答案】A【解析】【详解】社会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指辩证和唯物地看待社会,所以符合社会史观的结论应该是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故选A项;新航路的开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属于革命史观,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属于整体史观,新航路的开辟是对人类文明的连接属于文明史观,故排除B、C、D项。17.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A.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B.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C.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D.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
本文标题: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21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