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辽宁省凌源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辽宁省凌源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60分)1.夏朝立国,开启了“家天下”局面。“家天下”主要是指A.分封功臣为诸侯B.确立嫡长子继承制C.实行禅让制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从夏启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了“家天下”,所以应选D项。分封王族子弟是家天下的主要表现之一,但分封的功臣存在异姓,不是“家天下”的主要表现,不选A项。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时期确立的,不选B项。禅让制是夏启以前的政治制度,不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世袭制2.每年清明或重阳节,人们不管身处何方,都千方百计赶回家乡,扫墓祭拜祖先。这一现象主要体现了A.王位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科举制【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祭拜祖先”与宗法制有关,故本题选B。王位世袭制是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科举制与这一现象无关,故ACD排除。点睛:注意宗族、族谱及对祖先的崇拜都与宗法制有关。3.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其中第一次“大革命”主要是指A.开创“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2-B.废除宗法分封制,实行郡县制C.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D.在全国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来看,第一次大革命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年秦朝建立。A选项错误,这是夏朝建立就开始施行的;B、D选项只体现出一个方面,过于具体;C选项说法正确,概括得体。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时间的把握,要从材料给出的时间分析出具体的历史事件。其次就是要明确本题考查的是一个“大革命”,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所以选择选项要有概括性,不能过于具体。4.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规定这些专称的目的是A.便于发布命令B.维护皇帝独尊、皇权至上C.便于控制兵权D.否定周王的权威【答案】B【解析】皇帝制度包括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题干中“朕”、“诏”等表现的是皇帝独尊,故选B项;发布命令、控制兵权是皇权至上的表现,不是目的,不选AC两项;秦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皇帝制度,故周王的权威与材料无关,不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5.此项制度使“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与“此制”直接相关的现象是()A.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D.妄说百代行秦制,军功授爵成黄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史实判断,材料中描述的是科举制,A“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科举制;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九品中正制;C“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是察举制;D“妄说百代行秦-3-制,军功授爵成黄粱。”是军功爵制,故此题应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6.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2012年北京大学曾出台了自主招生政策,拒绝不孝敬长辈的学生。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古代的孝廉。以孝廉为标志选拔人才的制度,这种制度是。A.世官制B.科举制C.察举制D.八股取士制【答案】C【解析】以孝廉为标志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汉代察举制,故C正确;世官制以世袭为依据,故A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故B错误;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考试为依据,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以孝廉为标志选拔人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察举制的依据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7.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作出详细的规定。这直接有利于A.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D.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答案】A【解析】从材料“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中可以看出,材料中这些措施有利于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故A项正确;B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C项错误,错在“有效杜绝”;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8.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A.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4-C.不断健全雅典民主政治D.城邦政权向所有人开放【答案】C【解析】【详解】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基伯里克利时期的改革使雅典民主制度达到了顶点和繁荣,三次改革都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健全。故选C。雅典城邦里妇女无政治地位,因此A项错误。B项是罗马人的法律演变内容之一。城邦政权只向公民开放,D项明显错误。9.《剑桥古代史》对古代雅典有这样的描述:“(雅典公民)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穿波斯的拖鞋,睡爱尔兰的床……”这表明A.雅典物产丰富人民富足B.雅典是当时地中海霸主C.雅典海外贸易非常发达D.雅典人充当了海盗角色【答案】C【解析】由材料“穿波斯的拖鞋,睡爱尔兰的床”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雅典工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发达,故选C;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与材料无关,排除。10.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人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有资格入选陪审团”的应是A.全体雅典人民B.雅典成年男性公民C.来自波斯的雅典商人D.雅典贵族【答案】B【解析】材料中审判苏格拉底是在雅典民主走向衰落之时,但当时的民主制度仍是属于奴隶制度下的民主,享受公民权仍是少数雅典男性公民,故B项符合题意。AC不属于雅典公民,排除。当时贵族的政治特权基本被打破,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故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雅典公民的内涵。“人民”“居民”等词语都不符合。-5-11.“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C.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D.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反映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故A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希腊文与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点睛】“……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是解题的关键。12.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注重证据B.主张重罪轻罚C.纵容犯罪D.维护贵族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反映的是罗马法规定,定罪不能基于怀疑,而要建立在实实在在的证据上,故A项正确;材料主张重视证据的作用,没有体现出重罪轻罚和纵容犯罪,故B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罗马法的实质,故D项排除。【点睛】“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是关键信息。13.伯利克里说:“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开始行动。”这表明雅典民主特别注重()A.民主的广泛性B.程序的复杂性C.公民集体参政D.决策的科学性【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中“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贸然开始行动”可以推出当时雅典特别强调理性,强调论证一件事的合理性,即决策的科学性,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的广泛性和程序的复杂性,故A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决策的科学性,没有体现出集体参政,故C项排除。-6-【点睛】关键信息是“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贸然开始行动”。14.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期,雅典公民大会讨论是否要派军队进攻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并不知道西西里的具体情况,公民大会最终还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决定。这说明古雅典公民大会A.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决策水平低下B.财产等级制使少数富裕公民绑控一切C.民主决策机制名存实亡D.军国主义思想盛行【答案】A【解析】材料“尽管多数公民并不知道西西里的具体情况,公民大会最终还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决定”反映了雅典公民大会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少数富裕公民绑控一切,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雅典民主决策机制名存实亡,故C错误;公民大会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决定,这不能说明雅典军国主义思想盛行,故D错误。故选A。15.古代雅典城邦建立初期,执政官从贵族当中选任。到梭伦时期第一、第二等级的公民都有资格当选执政官。这一变化表明古代雅典A.民主政治的正式形成B.地域代替了血缘关系C.财产等级制度的实施D.公民可直接参与政治【答案】C【解析】据材料“梭伦时期第一、第二等级的公民都有资格当选执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冲击了贵族血缘政治,故C项正确;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在克里斯提尼时期,故A项错误;地域代替了血缘关系,也是在克里斯提尼时期,故B项错误;公民可直接参与政治,不符合材料与史实,故D项错误。故选C。16.罗马法经历了从治“公民”到治“万民”的变化,推动这一转变的是A.平民和贵族斗争B.罗马帝国不断向外扩张C.法律混杂使用不便-7-D.罗马帝国的分裂【答案】B【解析】【详解】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在罗马逐渐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有名的万民法。故选B。平民和贵族斗争促成了罗马法从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转变,故A不符合题意,排除A。C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D不符合史实,应该是在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变中形成的,故排除D。17.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A.树立皇帝的权威B.宣扬人文主义思想C.逐步完善法律体系D.传播基督教教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和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罗马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来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奴隶主的统治,例如《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故C选项正确;古代罗马皇帝的权威以法律的形式来体现,故A选项错误;人文主义思想属于思想领域,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手段,故B选项错误;传播基督教教义,属于宗教方面,也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手段,故D选项错误。故选C。18.《十二铜表法》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原因是A.是在平民的强烈要求斗争下颁布的B.法典给平民一定的好处C.实现了有具体、明确的法律条文可依D.它规定了严酷的债务奴役制【答案】C【解析】《十二铜表法》条文比较清晰,从而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8-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因此是平民的胜利。故答案为C项。A项不能反映作为平民胜利的原因,排除;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罗马共和国建立时没有成文法,只有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为规范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之准则的习惯法。由于习惯法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奴隶主贵族为保护自己的利益,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损害平
本文标题:辽宁省凌源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27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