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西周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A.维护等级制度B.丰富文娱生活C.弘扬民族文化D.发展音乐艺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故A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而不是为了丰富文娱生活,故B选项错误;西周制定的礼乐制度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从而有利于巩固统治,而不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故C选项错误;发展音乐艺术与制定礼乐制度无关,故D选项错误。2.西周时“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并使之长期有条不紊地保持下去”的制度是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宗法制【答案】D【解析】【详解】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排除A;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举首领制度的办法,排除B;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王为了巩固统治而把王族,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的制度,排除C;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D。-2-3.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山东和山西的简称分别是鲁、晋,两者均源自西周封国国名。4.春秋后期,周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景王死后,姬猛继位。其庶长子姬朝杀害姬猛,自立为王,并号召鲁国、晋国等国“奖顺天法,无助狡猾”,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这说明当时A.诸侯尊崇大宗B.兄终弟及成为继承原则C.霸权交替频繁D.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答案】D【解析】【详解】由“庶长子”杀害“正妃长子”自立,受到晋国反对,晋国要继续拥立“周景王正妃”的儿子可知,宗法制依然受到晋国国君等人的重视,正确答案是D项;由晋国攻打事实上的周王姬朝,可知诸侯尊崇的不是大宗而是制度,A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再认可兄终弟及,B项与史实不符;本题并非诸侯国之间“频繁”交替的霸权争夺,C项与题意不符。5.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決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征”了。一月的这种变化体现了A.皇帝独尊B.皇位世袭C.君权神授D.皇权至上-3-【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这体现了皇帝独尊,正确答案为A。皇位世袭和君权神授与材料没有关系,故B、C错误。皇帝独尊是建立在皇权至上的基础上的,乃是皇权至上的一种具体体现,皇权至上是一种中央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点睛】皇帝独尊单指的是皇帝本人,是一个具体的人。皇帝独尊是建立在皇权至上的基础上的,乃是皇权至上的一种具体体现,皇权至上是一种中央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6.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这主要在于该办法A.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B.便于削弱宰相权力C.瓦解了地方势力勾结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推恩令是用来解决王国问题的,而王国问题的解决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能缓解王国问题但不能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也和宰相无关联,也不会便于削弱宰相权力,也起不到瓦解地方势力勾结的作用,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7.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A.前者B.两者兼有C.后者D.两者皆无-4-【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拔一批低级官吏为郎,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决策机构“中朝”,对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的权力进行削弱,所以,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前者,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8.“面向社会招揽人才,只讲德行与能力,使得许多熟知民间疾苦体恤劳苦民众的有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此段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军功爵制主要是战国时期以军功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两汉时期实行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故选B;C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D是隋唐以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9.汉代士人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时,还要接受考试检验后授官。熟悉朝廷行政过程后,要再经过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A.打破了官员世袭传统B.注重官员从政经历C.注重人才品德与能力D.选才程序平等公正【答案】B【解析】【详解】从政经历,与材料中“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相符,故选B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打破了官员世袭,与材料中“汉代察举制”不符,排除A项;C-5-项符合察举制,但与材料中“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不符,排除C项;D项材料中平等公正体现不明显,排除D项。10.李晓杰在《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中指出: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釆用的是……混合体。这里的“混合体”指A.西周宗法制B.西周分封制C.秦朝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西汉初年)刘邦釆用的是……混合体”,结合所学,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即郡国制与封国制并存,故此处的“混合体”当指郡国并行制,故选D。宗法制是按行血缘等级分配主张权力的制度,且时间不符,排除A;BC是单一的地方管理制度,并非“混合体”,排除BC。11.汉武帝时代,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此可见刺史是A.行政官员B.监察宫员C.军事官员D.财政官员【答案】B【解析】【详解】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12.唐代宗时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6-A.门下省B.中书省C.御史台D.尚书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具有审议职能和封驳之权的部门是门下省,所以给事中是门下省官员,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给事中是门下省的官员,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不具备审议与封驳之权;C选项错误,御史台是唐朝的监察机构,不具备审议与封驳之权;D选项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不具备审议与封驳之权。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3.唐代规定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属的中央机构是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枢密院【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尚书省负责执行,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故B项正确。唐朝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负责决策和审议,故AC错误。枢密院是宋朝的军事机构,故D项错误。14.“唐朝那是个火热的年代,是个经常亮肌肉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寒门出宰相,士兵成将军。”这里“改变自己的命运”主要途径是A.世袭爵位B.察举征召C.科举考试D.高官举荐-7-【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拓宽了平民子弟通向社会上层的通道,故选C项。世官制为先秦官吏选拔制度,唐代有爵位世袭,但已经不是主流选官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度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排除B项;高官举荐不是唐代主要官吏选拔形式,且不符合材料“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描述,排除D项。【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学生只需根据材料定位的时间和“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寒门出宰相,士兵成将军”的描述即可作出解答。15.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D.使出身低的庶族加入政权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科举制“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这说明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从而有利于出身低的庶族加入政权管理,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不能体现出强化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信息,故B项错误;同样,材料也没有体现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故C项错误。16.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A.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事务B.设“三衙”,收精兵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答案】A-8-【解析】【详解】“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体现出宋太祖为了避免繁镇割据重演,选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故A项正确;设“三衙”,收精兵,这是军事方面的措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这是财政方面的措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是北宋的治国政策,故D项错误。17.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务,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A.转移宰相的权力B.提高三司的地位C.加强君主的权力D.消除地方的割据【答案】C【解析】【详解】“三司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务,自成独立的体系”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朝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分割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故选C项;宋朝改革的目的是分封宰相权力,最终加强君主专制,而非转移宰相权力和提高三司地位,排除AB项;宋朝改革的是中央官制,与消除地方割据无关,排除D项。18.唐代群臣朝见,宰相得有席位,并赐茶。至宋太祖时,宰相为表忠诚拥戴新皇帝,也一同站着不坐。自此后,成为一种制度延续到清末。该史实主要反映了()A.宋代宰相比较谦逊B.皇帝权威在不断加强C.礼仪制度发生变迁D.两朝宰相地位没有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宰相见皇帝,由唐朝坐着并赐茶到宋代站着不坐,这实质上反映了皇权的加强、相权的削弱,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宋代宰相的谦逊,故A项错误;君臣的礼仪制-9-度发生变迁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C项错误;显然材料说明了两朝宰相地位发生了变化,故D项错误。19.“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A.设枢密院B.设立南书房C.设置殿阁大学士D.设立内阁【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机构,无决策权,C选项符合题意。枢密院在宋朝掌管军事,A选项排除。康熙帝设置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29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