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南省永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河南省永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2.孔子主张强公室,抑私门。曾对统治者提出要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上好礼”,才能“下好义”;对民众则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据此可知,孔子意在A.推崇以德治国理念B.发挥君主示范作用C.稳定社会等级秩序D.提高儒学社会地位3.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这主要是因为西周分封制A.延续了夏、商的等级制度B.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C.具有等级森严的政治特点D.使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加强4.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兼并战役。《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据此可知,下列结论合理的是A.贵族子弟成为参战主力B.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C.秦国推动本国军事变革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领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削弱了诸侯实力C.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6.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D.使三省六部间相互牵制7.“天马”是汉代常见的艺术形象。汉武帝对“天马”情有独钟,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得大宛汗血马,歌诗曰:“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天马’远来的时代”体现了A.思想文化的地域差别缩小B.中西交流取得了历史性进步C.社会经济发展推动艺术创新D.帝王的宗教迷信观念盛行8.有学者统计部分唐朝皇帝的生母、行次(同辈的排行次序)关系,如下表据此可知,唐朝A.外戚专权严重威胁皇权B.嫡长子继承制实施困难C.皇位继承秩序出现混乱D.政治动荡加剧王朝衰落9.“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禅让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察举制10.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3-A.王国势力强大B.现实统治需要C.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11.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1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儒家思想影响C.政治权力干预D.绘画技术进步13.下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部分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这种行政区划设置变化反映了A.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效率低下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C.经济重心南移推动疆域扩大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14.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B.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15有学者通过对雍正皇帝画像研究指出,作为国家象征符号的雍正皇帝,被描绘为不同的形象:儒家文人、蒙古大公、西藏喇嘛、欧洲贵族和道教圣人。这表明雍正皇帝A.推崇思想文化的创新与融合B.致力于推动民族交融与经济发展C.重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D.保持以皇权为核心的文化多元性16.“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4-斩……”材料表明A.清政府改变历法与纪年方式B.国内出现紧张恐怖氛围C.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D.中外和好局面已然呈现17.1920年初,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开始深入京郊的农村、工厂,向农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尝试建立工会。这一现象A.由俄国十月革命导致B.开启青年学生参政先河C.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D.暴露北洋政府黑暗统治18.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B.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1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爱国觉悟得到提高B.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20.章乃器曾回忆:“我们在不久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祖国从此可以转弱为强,中华民族吐气扬眉为期不远,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体现了A.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的思想状况B.九一八事变后人们的悲愤心情C.华北事变在中国引起了巨大震动D.七七事变以来民族意识的觉醒21.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D.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22.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23.在尼克松政府表示希望同中国对话并采取改善关系的措施后,毛泽东随即公开表示:“如果尼克松访华,我高兴同他谈,不论作为旅游者,还是作为总统都行。”这表明当时-5-A.美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B.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C.中美之间分歧基本化解D.中美双方都有合作需要24.《回忆录》中写到,“苏格拉底说,既然正义和其他美好的事情都是美德,很显然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苏格拉底的这一观点A.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B.强调以德治国C.源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D.主张思想自由25.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D.判决体现权力来源26.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A.促进信仰自由B.巩固君主立宪C.强化专制统治D.落实《权利法案》27.美国宪法的起草人汉密尔顿和詹姆士·麦迪逊分别代表北部资产阶级利益和南部种植园奴隶主利益,两人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以他俩为首的代表们在经历了长期激烈争论之后。最终却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决定实行联邦制。这表明A.宪法起草人不同立场引起会议争论B.宪法代表了美国人民的根本利益C.双方都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D.美国南北方经济矛盾被彻底根除28.(巴黎)公社应该成为甚至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设在专区首府里的代表会议,应当主管本专区所有一切农民公社事务,而这些专区的代表会议则应派代表参加巴黎的全国代表会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巴黎公社实行了直接民主B.基层公社拥有社会管理权C.法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国家政权由人民当家作主29.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C.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3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A.抒发了浪漫情怀B.表达了幻灭反叛C.突出了理性思维D.遵循了写实原则-6-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31题25分,32、33题15分.)31.(25分)阅读下列材料:不同国家因为地理环境、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时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某校学生以“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为题,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请结合大家收集的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材料二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材料三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了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4分)以及它们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法国能够采取这种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何在?(4分)(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的知识,明确德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2分)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2分)材料中的“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3分)这种“错位”给-7-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4分)请考生在第32,33二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3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
本文标题:河南省永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2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