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西省玉山县一中20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玉山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C.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D.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所以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错误。【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2.1976年发掘的妇好(殷商王后)墓,是殷墟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卜甲、玉蚕、各类兵器等千余件随葬器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B.金属兵器反映出当时冶铁业达到较高水平C.玉蚕等遗物反映了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2-D.随葬品的豪华可以证明当时女性地位很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玉蚕”可知与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有关,C项正确。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但不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商周时期,女性地位较低,排除D。3.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C.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D.人的主体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重人事”、“制天命而用之”、“无神论”、“人定胜天”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强调人的作用要大于天,故表明当时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所以选D;题干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不是唯物思想,故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天人关系这一问题的看法有相似之处,所以不是争鸣,故排除B;思想合流是指各种思想之间的融合,题干中各种思想还是各有不同的,故C不符合题意。4.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A.抑制土地兼并B.壮大自耕农队伍C.消除封建割据基础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官府规定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说明官府征收的赋役数量少于豪强地主,所以会使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从而壮大自耕农队伍,故B项正确。-3-该主张的实施主要是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增加国家税收,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C项中“消除”的说法错误,故排除;该做法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赋役的来源扩大,削弱了豪强地主的经济实力,并没有催生新的社会阶层,故排除D。5.下表为唐代天宝乾元年间课役户口数的情况。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年代不课户不课口课户课口天宝十三载(七五四)38885044521848053010407662800天宝十四载(七五五)35655014470098853492808208320乾元三年(七六○)1174529146195877585822370799A.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B.政局动荡影响赋役征收C.国家财政收入日益减少D.社会贫富差距日趋加大【答案】B【解析】【详解】由表格数据看出,760年与755年相比,户口锐减,课户、课口数量减少,结果造成财政收入锐减,结合所学可知,755年发生安史之乱,社会动荡,造成赋役征收受到影响,故B正确;材料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遭到破坏,而且在武则天时期均田制就走向崩溃了,故排除A;表格数据反映出755年课户、课口数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会增加,760年课户、课口数量减少,财政收入会减少,故C项中“日益减少”表述错误,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课役户口数的情况,无法体现“贫富差距”,故排除D。【点睛】数据表格类题目,首先要看清表格是关于什么的数值,里面各栏的数值分别是哪一方面,然后要对表格中的数值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最后可以得出有关信息。这是关于数据表格类题目做题的基本步骤,这一题也不例外。6.某学说以“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该学说应是-4-A.宋明理学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D.先秦儒学【答案】A【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以“圣人”为最高境界、“现实生活、道德精神”、“崇高的理想”、“理性”和“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等信息可知,这是指的宋明理学,故选A;黄老学说和先秦儒学盛行的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道教还没有产生,故排除BD;两汉经学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主要不是关于个人修养的,故排除C。【点睛】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建构。无论是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7.宋代都市繁华,商业活动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下列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D.“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答案】D【解析】【详解】提干提到宋代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不再局限于“市”,D选项中的“深巷明朝卖杏花”符合题意,故选D;A中的“市”和B中的“草市”说明商业活动是有空间的限制的,所以排除AB;C体现的是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但是没有提到空间问题,故C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5-8.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强调谏官谏议君主的违误,在决策过程中发表拾遗补阙性质的不同意见,限制君权是其履行职权的主体内容。这表明言谏制度A.有利于贤明政治的形成B.实现了对皇权的制衡C.体现出决策的科学性D.分化了皇帝的决策权【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言谏制度是为了限制君权,能够防止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独断专行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利于贤明政治的形成,故A正确;言谏制度不能制衡皇权,说法绝对,职能限制,故B错误;言谏制度本身不能做出决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皇帝决策的科学性,故C错误;决策权仍由皇帝掌握,故D错误。【点睛】言谏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企图防止君主独断专行所带来的决策失误而出现的自下而上的匡正补阙制度。言谏制度限制君权,使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带有一种明显的开明特色,对于维护政权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贤明政治的形成。9.理学家朱熹说:“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据此可知,朱熹A.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B.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C.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朱熹的主张是通过格物、达到“穷理”,实现“致知”,即材料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正心诚意”,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天理是万物的本源,而是探讨如何感知天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排除D项。点睛:由于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因此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6-学认为理在心中,不必外求,因此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10.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政治中心在今陕西境内;唐代经济重心正由北向南转移,政治中心在今西安;宋元明清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而政治中心则由西向东转移,最后在今北京。所以上述题干中的漕运变化原因既与经济重心南移有关,也与政治中心的东移有关,故选C;A只体现了经济重心的转移,没有体现政治中心的转移,故排除A;关中自然条件的恶化是导致政治中心转移的原因,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国家疆域在元朝时期是最大的,之后的明清时期不如元朝,故D不符合史实,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11.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0。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4。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私人贸易占据主导地位D.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最终归宿”“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中可以看出,在当时对外贸易中,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优势,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故A项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官方贸易占据主导地位,-7-排除。12.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第一位是粮食,约占42%;第二位是棉布,约占24%;第三位是盐,约占15%。这反映了该时期A.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D.农业技术仍领先于世界【答案】A【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分别是粮食、棉布和盐,这与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关系密切,故选A;题干只是提到了鸦片战争前期市场流通商品的总体情况,并没有体现对比,所以不能说商品经济是否迅速发展,故排除B;题干中的棉布和盐属于手工业品,但是没有提到前后变化,所以私营手工业是否发展没法体现,而且古代实行盐铁专卖的制度,盐不属于私营手工业的产品,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题干只说到了中国国内市场的流通商品,没有与世界的比较,故没法体现是否领先世界,故排除D。13.梁启超在《明清之交中国思想界及其代表人物》一文中评论某位思想家:“(他)所注重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能知有宇宙?‘知识的来源在哪里?’‘知识怎么样才算正确?’他以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别的话都是空的。”这位思想家是A.王守仁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答案
本文标题:江西省玉山县一中20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5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