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吉林省白城通榆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吉林省白城通榆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总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礼记·礼运篇》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一记载反映了A.分封制开始出现B.阶级矛盾尖锐C.社会贫富分化严重D.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和所学知识可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D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排除A。题干强调的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B。题干强调的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2.《礼记·礼运》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文中的“制度”是指A.礼仪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井田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材料的意思即周天子将大部分土地封赐给诸侯;诸侯又将其领地的一部分以采邑形式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一部分土地转赐给自己的家臣。这样就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土地占有关系。从材料中的“天子”、“诸侯”、“大夫”等字眼,即可快速判断此为分封制种的森严等级。故本题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3.“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左传·桓公五年》)这反映了A.周王室的衰微B.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C.分封制的崩溃D.阶级矛盾的尖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周王夺取了郑伯的政权,其原因是因为郑伯不再服从周王的统治,所以这表明分封开始瓦解,故答案选择C项。A项没有C项表达的准确,故排除。B项不符合题干的主旨,故排除。D项没有体现阶级矛盾,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代的分封制【名师点睛】尊重史料是我们在解答历史问题的关键性的问题。有时候史料反映的不一定是与课堂中所学到的内容完全一致,但是我们仍要以史料为准,因为这是第一手资料,我们要据此来分析和回答问题。其次我们再考虑到所学知识,与所学联系,这样才会有所进步。本题解题的关键就是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4.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故C正确。5.姓名是人的符号,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体现了()A.男尊女卑思想B.专制王权的影响C.个人主义心理D.家族宗法观念【答案】D-3-【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名字之前反映的是把“家族”放在第一位,体现了浓厚的家族宗法观念,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不涉及男尊女卑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专制王权影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方的姓位于名字之后体现了个人主义心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家族宗法观念6.“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该文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元黎民”即是老百姓,“得免于战国”意思是避免战争之乱,取得了相对安定的环境,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为秦统一意义但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均为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但与材料无直接联系,故排除。7.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嬴政这一做法A.重在限制丞相权力B.具有宣扬功业色彩C.在寻求统治依据D.企图保证正皇位世袭【答案】B【解析】A项不选,题干没有提及丞相权力;由“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可以看出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具有宣扬功业的色彩,故本题答案选B项;C和D与材料无关。-4-点睛: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解题时抓住关键信息“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和五帝,即可得出正确选项。8.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室的生活事务,宗正管皇室亲属。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分工细致,相互协作B.家国一体,皇权至上C.相权扩大,威胁皇权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详解】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分配国家官员管理皇帝的宗庙和生活等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家国一体,皇权至上,B项正确;分工细致不是其本质,A项不符合题意;秦朝的“三公九卿”职务具体与相权扩大无关,C项错误;材料无关政务繁忙,D项错误。9.秦统一中国后,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垂直管理”的具体含义是A.所有官员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命B.官僚政治从此取代贵族政治C.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由此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秦朝开始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指的是即皇帝任免调动地方郡县长官,中央集权加强,C项正确;所有官员中包括了中央官员,A项不符合对地方管理的要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郡县制的意义,不是具体含义,B项错误;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组成部分,D项错误。10.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5-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C.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D.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的“封建政治”是指分封制度,而“郡县政治”是指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郡县制不是;郡县制维护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分封制维护了奴隶制度;分封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11.黄仁宇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说:“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帝国跨地过广,于是采用一种“斑马式”的管理,就是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方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文中的“斑马式”管理应该对应的制度是A.分封制B.郡国并行制C.郡县制D.行省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采用一种‘斑马式’的管理,就是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方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特点,即郡县与封国并存,故B项正确;分封制属于周代,没有实行郡县制,故A项错误;郡县制属于秦朝,当时也没有实行分封王侯的制度,故C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不是郡国并行制,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斑马式’的管……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方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郡国并存制的角度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6-12.西汉推恩令,北宋知州担任地方长官,元朝行省制度等措施的实行,本质上反映了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文臣地位不断提高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所述均为不同朝代针对地方采取的措施,通过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权力,本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答案为D。AC项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与材料不符;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加强13.朝廷凡有军国大事,则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封驳,尚书省受而行之,该“朝廷”A.北魏B.唐朝C.明朝D.元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封驳,尚书省受而行之”是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程序,B项正确;北魏时期还没有形成三省六部制,A项错误;明代废除了中书省,皇帝统率六部,C项错误;元代实行中书省一省制,D项错误。14.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品行、才学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D.考试成绩-7-【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可以看出察举制的主要标准是品德和才学,故本题答案选A项。BCD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1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科举制冲击到了贵族特权,而不是完全否定,所以A不正确,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皇权,所以B不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的好坏录取,重视的是知识和才能,而不是品德,所以D不正确,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科举制16.“品”是我闰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直接原因是明代A.废宰相权分六部B.官员晋升相对容易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的中央机构设置的调整使得明代六部最高长官的品级提升,故A项正确。官员晋升难易程度与品级调整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科举制选拔的严格程度与品级调整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总体趋势,不能反映明朝-8-调整官吏级别的特殊性,故D项错误。17.有学者指出,明代的内阁“不过是皇帝御用的一个拟定朝廷政令文件的文书房”。这表明明代内阁A.不是法定机构B.是皇权附属物C.未受士人重视D.阁臣权力有限【答案】B【解析】材料中“皇帝御用的一个拟定朝廷政令文件的文书房”表明内阁只是为皇帝服务的机构,是皇权的附属物,B项正确;A项和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没有体现内阁的本质。18.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认识。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内阁与军机处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两个机构离皇帝褣的远近变化,说明了皇权强化、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是表面上的理解,不符合题意;B项不是本质上的,不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C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内阁制与清朝军机处19.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9-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答案】B【解析】题中清代内阁处理公务“依样画葫芦”,即是政治体制僵化、官
本文标题:吉林省白城通榆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7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