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是孝文帝改革的客观条件。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说明孝文帝改革具有必要性。3.冯太后和孝文帝对汉文化的尊崇,使孝文帝改革具备了主观条件。对应学生用书P22清单一改革的客观条件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1)起源: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2)建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4)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2.早期改革内容影响经济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政治仿汉制设官;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思想北魏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深化认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等一系列问题,拓跋珪和拓跋焘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清单二改革的必要性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社会矛盾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激化了社会矛盾。2.民族矛盾2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激化。3.社会危机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深化认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但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并对各族人民巧取豪夺,致使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清单三改革的主观条件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2.孝文帝(1)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2)和冯太后一起掀起改革运动。[深化认知]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对应学生用书P23探究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史料探究]材料一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探究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答案]问题:民族矛盾尖锐。影响: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材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谢灵运(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探究这一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结果?[答案]问题:赋税剥削沉重。结果:阶级矛盾尖锐。材料三《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3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纪》(3)材料三所述说明了什么?针对材料一、二反映的问题,他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说明: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对汉族的儒家、道家非常了解,造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措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结论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必要性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北魏面临统治危机,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阶级矛盾:由于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赋税制度的混乱导致国家、豪强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重重。(2)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2.可能性(1)客观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②拓跋珪学习汉族先进制度,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逐渐转向农业经济,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同时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2)主观条件:①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动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②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具有推行汉族封建国家统治经验的强烈愿望。对应学生用书P2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解析:选B本题抓住限定词“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B项。2.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B.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C.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4D.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解析:选D解答时,需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在北魏统一的过程中,统治者主要依靠的是武力征服,通过征服强迫其他民族服从统治。而当时的北魏无论是政治模式、政府政策还是社会经济,都是比较落后的,各民族间也是矛盾重重。3.北魏统一北方后,对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导致()A.国家赋税增加B.豪强地主隐瞒人口C.农民负担减轻D.社会矛盾缓和解析:选B宗主督护制下,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趁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导致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4.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选C由“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知三长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故本题选C。5.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农民和地主阶级矛盾的激化D.宗主督护制下豪强地主隐瞒人口解析:选B由“北境……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等信息分析可知,本题选B。6.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A.知识B.文章写作C.政治D.汉族文化解析:选D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汉族文化方面的造诣,这说明他对汉族文化研究较深,故本题选D。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5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根据中原和代北的不同特点,拓跋珪规定了相应的租税赋役制度。天兴元年正月,他重申维持旧燕的租赋制度。在平城及其周围设置八部帅,其职责是对分土定居的氏族成员“劝课农桑,量校收入,以为殿最”。同年,拓跋珪从中原地区迁徙大量被征服的人口到京城,“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授田”。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在代北地区有了发展,国家按比例对定居从事农业劳动的国人和徙民考课,为北魏政权的存在提供了物质保障。——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归纳北魏道武帝改革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指出北魏道武帝改革措施的意义。(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租税赋役制度”“劝课农桑”“内徙新民耕牛,计口授田”来概括。第(2)问,可从生产关系的变化、民族融合等角度回答。答案:(1)改革措施:改革租税赋役制度,劝课农桑,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授田。(2)意义:在代北地区初步确立起封建生产关系;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魏经济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在大量役使奴隶劳动的同时,在中原封建经济的影响下,对广大被征服的人口,不得不采取封建方式组织生产……道武帝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材料二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族,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北魏皇帝亲自统率大军镇压,几经周折,才平息了这场起义。但是,此后各地起义仍时有发生。(1)材料一所叙述的内容中蕴含着哪几种社会矛盾?北魏统治者采用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经济对之后的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6分)(2)材料一、二表明,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认为其改革的根本目的何在?(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要从人民起义所折射出来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来分析改革的原因,由此可以判断出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答案:(1)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2)原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危机严重。根本目的: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北魏统治。6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8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