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这种看法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仓促性B.新经济政策执行的必要性C.斯大林模式实施的片面性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解析:从材料中的“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可知,这是针对战时的特殊情况而制定的临时政策,这反映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仓促性,A项正确。答案:A2.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由材料中的“红军”“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等信息可知,这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实行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①②正确;③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要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④错误。故选A项。答案:A3.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当时这一“基本正确”的政策不包括()A.实行余粮收集制B.大中小型企业全面国有化C.取消自由贸易D.实行按劳分配2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行食物配给制和义务劳动,而不是按劳分配,D项符合题意。答案:D4.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比1920年减少69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5%。从中可以看出,此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苏俄工业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所致B.国内战争使农业生产形势日益恶化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析:从1918年到1921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实行余粮收集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D项正确。答案:D5.“耐泼曼”是20世纪初期苏俄的新名词,指“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的经营利润的农民和新商人”。这一名词的出现是由于()A.国家工业化的推行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解析:从材料中的“20世纪初期”“苏俄”和“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的经营利润的农民和新商人”等信息可知这是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私人小企业的结果。故选B项。答案:B6.在俄罗斯政论家尤里布尔金看来,改行新经济政策,就意味着放弃十月革命的思想和事业,意味着建设“民主的”“多元市场的”“社会取向”的资本主义。这一观点针对的是新经济政策()A.完全恢复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B.将所有的国营企业私有化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恢复发展经济D.使国家经济全面转向资本主义解析:从材料中的“民主的”“多元市场的”“社会取向”的资本主义等信息可知,指的是列宁所推行的国家资本主义,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形式,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经济范畴上来的新经济政策。故选C项。答案:C7.(2019·辽宁本溪一中月考)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邦说:“若无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又说:“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3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成为一条全球性的可行之路。”依据这样的陈述,下列最恰当的解释是()A.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B.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C.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D.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解析:“若无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弱点和缺陷造就了十月革命。“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成为一条全球性的可行之路。”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缺陷给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机会。故选D项。答案:D8.(2018·广西柳州、北海高三模拟)1922年召开的热那亚会议是苏俄参加的第一个重要国际会议,苏俄利用这次会议灵活而坚定地宣扬自己的和平共处与经济合作的外交政策,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反苏俄阵线,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这表明苏俄()A.积极挫败协约国的武装干涉B.坚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C.为经济恢复创造良好的环境D.正在探索社会主义模式解析:根据题目中“1922年”可知苏俄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政府积极参加国际议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目的是为国内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创造条件,C项正确;A项是在1920年,排除;B项是1918年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排除;题目中内容并不是在探索社会主义模式,排除D项。答案:C9.(2018·江西南昌高三二模)数千名新经济人遭囚禁,或被赶出家门。到1928年底,1926年注册的40万民营企业中,已有一半以上因不堪重税或警方行动而被关闭;到1929年底,存留的仅占十分之一。苏联上述做法是()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C.打击国内反动势力的措施D.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策略解析:联系所学,苏联从1925年开始工业化建设,采用的五年计划的形式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题干中政府向“民营企业”进攻,就是通过压缩私人企业而将燃料、金属、军事等转向工业投资,即废除私有制,实施五年计划和工业化生产的需要,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题干4内容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排除B项;C项中“反动势力”在题目中无法体现,排除;世界经济危机是1929年~1933年,苏联不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排除D项。答案:A10.(2018·湖南衡阳高三二模)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普通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下面对斯大林的演讲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基础B.斯大林为其经济发展模式辩解C.农民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严重不满D.斯大林准备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解析:1928年,苏联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工业化的特点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向农民索取的太多。结合材料信息“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可知,这属于斯大林的辩解,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和史实无关,排除;C项表述的是这种税收政策产生的影响,排除。答案:B11.(2018·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一模)1928年,苏联通过了培养大量技术专家的决议,要求在生产中采用本国和外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最高成就;1928~1929学年度的苏联高等技术学校(工学院)的数量从32所增至1929~1930学年度的96所。这是由于苏联当时()A.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B.经济体制调整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解析:苏联从1928年开始施行工业化,材料中“苏联高等技术学校(工学院)的数量从32所增至1929~1930学年度的96所”显然是发展工业化经济需要进行的调整,A项正确;此时苏联没有施行经济体制的调整,B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此时现状,排除。答案:A12.(2018·安徽宣城高三二调)1932~1933年,乌克兰发生粮荒,斯大林动用警察、国家安全机构强行征粮,致使乌克兰地区约400万人因缺粮而死亡。对此苏联政府不但不予以粮食援助,而是继续向该地区征粮。斯大林此举旨在()A.备战反法西斯战争B.保证工业化的优先发展C.消除城乡之间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之路5解析:从时间上看属于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从做法上看是政府对乌克兰地区强行征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这种做法是执行牺牲农业、农民利益来满足工业化的建设,所以B项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长期的内战和干涉对有关的所有党派都是一场灾难。它使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沿岸的俄国农村的土地荒废,使俄国人民大批死于战祸、饥饿和疾病。同样严重的是新成立的苏联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关系恶化。苏联领导人怀有的“被资本主义包围”的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担心进一步加深,而西方政治家则对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的无用的宣言过于认真。这种相互的不信任既深刻又持久,因此毒化了随后十年的国际关系。——《全球通史》材料二: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全球通史》材料三:1922年4月,包括苏俄和德国在内的国际经济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根据列宁指示,苏俄代表团出席会议的基本任务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正常贸易和经济合作。会议期间,协约国拒绝了苏俄的建议。但苏德双方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关系并按最惠国待遇的原则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等。——《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内外形势。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6分)(3)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材料二、三中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的内外政策对苏俄(苏联)的重大意义。(8分)(4)材料二、三中列宁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4分)答案:(1)形势: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原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力量的干涉。(答世界大战也可)(2)理解:放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3)意义:对内:实施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6对外:积极改善与德国的关系,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苏联的政策,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4)依据:实事求是;依据国情和形势采取灵活的政策。1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斯大林选集》下卷材料二: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三: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农民对立情绪严重,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苏联大约饿死1000万人。——《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1)依据材料一分析,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途径是怎样的?为什么?(8分)(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苏联的工业化途径有何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6分)(4)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有什么经验教训?(4分)答案:(1)途径: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原因:发展轻工业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可以为重工业积累资金。(2)不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苏联重工业基础较弱,资金缺乏,受到帝国主义封锁、敌视,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巩固边防和捍卫社会主义制度。(3)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44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