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9讲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义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物质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直接原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社会环境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国民党1927年开始训政,中国社会言论空前自由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阵地《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主要活动基地)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影响(1)积极影响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促进了民众的觉醒。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⑤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2)局限性①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②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2③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④从后来的中国历史来看,新文化运动并未根除中国根深蒂固的专制极权制度。5.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开展思想启蒙运动,所以前期仍然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可以说是对辛亥革命的补充;但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的曙光开始显现。因此,新文化运动既是中国人学习西方失败的终点,也是中国人学习俄国的起点,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突出特点。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原因(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部分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2.过程(1)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①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②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社团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思想转变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面向工人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三、新三民主义1.背景(1)孙中山多次斗争失败的教训。(2)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3)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4)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2.提出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3.内容3(1)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4.评价(1)进步性: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2)局限性: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图示明史孙中山三民主义考点一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1.民主与科学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等。2.问题与主义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4针对练1(2018·全国大联考二)1919年胡适在发表的《谈新诗》中指出: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先要语言文体的解放,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据此,胡适认为()A.文学革命也是思想革命B.思想变革应从文学开始C.新文化运动迎合了时势D.文学革命需要变革儒学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胡适认为,若要文学革命,需要语言文体的解放,需要破除旧的精神枷锁,也就是说,文学革命也是思想革命,故选A项。2.新文化运动“新”的表现新领导前期领导者为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为马克思主义者新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经济基础新思想前期的指导思想是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突破口,以提倡新文学、新道德为手段,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考点二“天下为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五权宪法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提倡的实行“五权制度”的宪法原则。五权制度即“五权分立”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将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这五种治权分别由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个机关独立行使,以防止政府之专权;而同时将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由人民掌握,实行所谓“权能划分”。1.多视角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5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2.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名称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发展民族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由不明确反帝到明确反帝;由反满到各民族平等(联俄、联共)民权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到平民共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联共)民生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更加关注工农的利益(扶助农工)针对练2(2018·黄冈3月模拟)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他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年,他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民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A.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B.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D.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的民族观念不断调整,从“五族共和”到认为应该联合各民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适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故选B项。家国情怀——孙中山的家国精神孙中山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一生坚持以“天下为公”为最高思想境界,致力于“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的情怀。这是他追求真理,矢志革命的力量源泉,是他奋斗不息,永不言弃的深厚基础。6材料一“中国数千年来立国的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日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1914年袁世凯《祭孔令》要求:从材料中找出袁世凯颁布《祭孔令》的核心内容及其目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袁世凯颁布《祭孔令》的核心内容是尊孔复古,目的是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材料二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要求: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找出“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的更加彻底的革命”的理由。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材料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发现问题:材料表明作者区别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并非全盘否定。思考:材料中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反对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儒家伦理纲常,但是却尊重和崇敬孔子,辩证地看待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材料孙中山的反满民族主义有六点“革新”:一是“把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统一民族国家的思想灌注到原有的华夏民族意识中去,从而改造了适合地主阶级需要的‘内中国而外四夷’的传统观念”;二是“主张改君主政体为共和政体,从而扬弃了‘尊周攘夷’和‘反清复明’这类有浓厚的宗法色彩和帝制思想的传统观念”;三是“主张‘师夷’,从而否定7了盲目排外和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四是“对内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从而基本上排除了‘贵华夏而贱夷狄’的传统观念”;五是“寓联满于排满之中”,“这就破除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观念”;六是“主张在革命胜利后实行民族同化”“从而扫荡了‘明夷夏之辨’和‘严夷夏之防’这类传统观念”。——史学家张正明要求: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反满兴汉,分析材料,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合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需要,扬弃、否定、排除、破除、扫荡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为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实现民族平等与团结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作者从民族主义角度肯定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思想,其观点是值得肯定的。全国卷考题统计年份考题2018年卷Ⅰ,29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卷Ⅲ,29马克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民国前期的中国 第19讲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56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