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目标导航]1.了解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主张及活动。(重点)2.理解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影响。(重点)3.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难点)一、早期改良思潮1.背景:19世纪70年代,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民族危机加深。2.代表: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3.主张(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4.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思维点拨早期改良思想,明显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和洋务派划清了界线,也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变法萌发:1888年,康有为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2.变法理论(1)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理论,即“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2)系统阐发变法理论的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思维点拨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核心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宣传变法的过程中,为减少改革的阻力,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说明了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深刻,但也反映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特点,使得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政治活动——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2(2)概况:康、梁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思维点拨公车上书打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创办报刊:康有为等在京、津、沪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3.成立团体——强学会(1)成立:1895年8月,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后又成立上海强学会。(2)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3)结果:1896年初,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上海强学会解散。易错提醒强学会是最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不是政党。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关键是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而不是强学会的成立。四、梁启超与《时务报》1.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活动与主张代表人物活动地点主要著述刊物主要思想梁启超上海《变法通议》《时务报》变法图强;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科举制度,培养人才;发展近代工业谭嗣同湖南《仁学》“冲决君主之网罗”,反对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思想观念严复天津《天演论》《国闻报》用进化论理论阐述维新变法主张2.维新活动的影响(1)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的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2)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促使维新变法局面逐渐形成。史论要旨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2.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3.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知识图示3主题比较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史料一中华而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升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①商务。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史料二②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史料解读]①“商务”是指新兴的资本主义。②康有为的政治主张。[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分析郑观应认为中国需要借助什么途径实现富强,“与外人商战”是什么意思?提示途径:郑观应主张既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振兴工商业,又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含义:“与外人商战”是指发展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在市场上竞争,抵制外来经济侵略。(2)史料二中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提示主张:君主立宪。依据:三权分立学说。比较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1)联系①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都主张变法。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创办新式学校。③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2)区别①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4较完整的理论。②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康、梁将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1.“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这说明王韬主张()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学习制度,改革强国C.武装暴力,革命救国D.实业救国,商战富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可知,王韬认为洋务派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就使清王朝走向独立自强道路的愿望属于舍本逐末和无法实现的愿望,其引申主张即力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2.“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他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把它们纳入儒家总的解释之中。由于他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都要多。”这段话适宜于评价()A.李鸿章和中体西用B.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C.胡适和新文化运动D.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思想把西方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这段话适宜于评价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故B项正确。3.1908年梁启超著的《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这表明梁启超()A.希望从历史中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B.期待光绪皇帝能以宋神宗为改革的榜样C.为戊戌变法宣传维新思想提供历史依据D.把王安石打扮成追求民主政治改革先师答案A解析材料中梁启超称王安石为“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是在当时的国内背景下希望从历史当中寻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故A项正确。5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全集》材料二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摘编自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答案(1)态度一:支持变法。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态度二:反对变法。废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们的个人前途和利益。(2)特点: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上书时间长,次数多;有组织,但没有统一的领导人。地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或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课时训练[基础达标]1.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批评洋务派学习西方是“遗其体而求其用”,其意图是()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反对洋务运动C.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D.挽救清朝统治危机答案C解析洋务派奉行“中体西用”方针,仅仅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郑观应认识到其弊端,看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因而主张政治变革,提倡君主立宪。2.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1883年,又说:“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材料体现的王韬的思想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B.中体西用君主立宪C.师夷长技以制夷民主共和D.君主立宪民主共和6答案B解析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从“道胜”“器胜”可以看出19世纪60年代王韬主张中体西用,从“英国”“君民之分亲”等信息可以看出19世纪80年代王韬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3.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A.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B.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答案D解析“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说明康有为对于变法的措施存在局限性,体现了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D正确。4.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为()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答案D解析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呈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其思想特点必然由其代表的阶级特点所决定。5.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时务报》代表和创造的新时代是()A.自强求富B.维新变法C.民主共和D.民主与科学答案B解析梁启超担任主笔的《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阵地,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他两个杂志与本题题干时间不符。6.“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这里的“先生”是()A.林则徐B.康有为7C.孙中山D.陈独秀答案B解析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与材料中“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骤予以权,固自不易”相符,故B项正确。[能力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自台事后(即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2)指出材料二、三所反映的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局限性。答案(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2)利用变法来遏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59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