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微专题强化练九经济模式创新与经济思想的嬗变一、选择题1.(2019·长沙一中月考)19世纪后期,各国相继通过《公司法》,该法的价值在于“允许人们自由地组建一家企业,股价有限公司再次粉墨登场:它由特许变为自由的注册,由特权变为平等的权利竞争,由封闭到开放的市场的形成”。与这种变化呼应的是()A.自由主义思潮的兴盛B.重商主义的重新崛起C.凯恩斯主义的兴起D.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世纪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故A项正确;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错误;凯恩斯主义兴起的时间是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之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2018·乐山一模,35)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驱动福特式“创新”的是()A.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B.电力技术的广泛运用C.美国的劳动力严重短缺D.标准化生产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可知福特式创新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集中生产的垄断组织出现,故A项正确。3.(2019·蚌埠模拟)美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出现了如下现象:新的国家机构急剧增加;联邦工资名单日益扩大,政府在几年之间,债务增长了一倍多。这一时期美国()A.垄断资本出现并壮大,控制国家政权B.经济缓慢恢复,联邦政府权力扩大C.通货膨胀现象严重,生产趋于停滞D.运用新的经济理论,减少国家干预2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垄断资本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经济缓慢恢复,联邦政府权力扩大出现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故B项正确;通货膨胀现象严重,生产趋于停滞不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特征,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错误。4.(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二战后上台执政的工党领袖艾德礼解释民主社会主义时说,这是一种把个人自由同计划经济、民主同社会公正结合起来的制度,社会主义将在民主和自由的道路上建立起来。这反映当时英国()A.涌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思潮B.提出了顺乎民心的改革纲领C.实现了计划与市场的统一D.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答案B解析早在19世纪初英国就已出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思潮,故A项错误;据材料“个人自由同计划经济、民主同社会公正结合起来的制度”反映出当时英国提出了顺乎民心的改革纲领,故B项正确;材料“个人自由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但不能说明实现了计划与市场的统一,故C项错误;英国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同,故D项错误。5.(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国民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和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这表明日本()A.采取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政策B.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C.建成了社会福利国家D.缓解了经济“滞胀”的局面答案B解析材料主要说的是日本政府职能的转变,并没有涉及计划和市场的问题,故A项错误;据材料“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可知,日本政府的职能更多的是为普通民众服务,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并不能说明日本建成了社会福利国家,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的局面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故D项错误。6.(2018·吉林一模)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的确立,其主要标志是美国微软公司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正是这些知识的广泛应用打开了计算机应用的大门,微软公司的产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就是5000家软件公司,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亚于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所有这些表明()3A.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B.知识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C.二战后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D.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日趋没落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知识经济兴起推动美国经济增长,对整个世界经济的贡献,这说明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知识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故B项错误;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日趋没落,故D项错误。7.(2019·广东百校质量分析联考)1922年3月俄共(布)“十一大”上,列宁就把对新经济政策的强调重点放到了从政治上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了,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这实质上是()A.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B.暗示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性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启D.以阶级斗争作为经济手段答案B解析从“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带动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其实质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故B项正确。8.(2018·东北师大附中模拟)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这一做法()A.给苏俄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B.不利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较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为苏联工业化积累了资金答案D解析农民出售农产品和购买工业产品存在“剪刀差”,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是并未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苏联“剪刀差”现象并未阻碍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故B项错误;农民出售农产品和购买工业产品存在“剪刀差”,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农村“剪刀差”现象的存在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故D项正确。49.(2018·怀化模拟)1933年4月4日,国民政府断然废除银两,以0.715(两)兑换一(元)的比值用银元来取而代之,结果因世界市场白银急剧上扬而导致白银迅速外流,严重冲击了国民经济。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发行统一的新纸币——法币。国民政府的金融改革是为了()A.稳定国民经济秩序B.封锁苏区红色政权C.储备充足抗战经费D.顺应英美等国要求答案A解析“国民政府的金融改革”的目的主要是稳定国民经济的秩序,故A项正确。10.(2018·洛阳高三统考,29)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1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同时还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的各种援助合同。这些措施()A.冲击了苏俄的公有制经济B.推动了苏俄工业恢复和发展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便利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答案B解析由材料“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可知不会冲击公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通过引进外国的资本和技术,推动了苏俄工业恢复和发展,故B项正确;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当时已经放弃新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仍然坚持公有制主导地位,是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发展经济,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无关,故D项错误。11.(2018·吉林二模,12)1956年9月,刘少奇说:“我们的经济部门的领导机关必须认真把该管的事管好,而不要去管那些可以不管或者不该管的事。”这段材料体现出刘少奇的经济管理工作思想是()A.政企一定程度上分开B.实行经济工作的集中领导C.实行生产责任制管理D.经济体制改革要适度加快答案A解析材料“经济部门的领导机关必须认真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意思就是说经济部门的主管就要管好经济部门,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政企分开,故A项正确。512.1993年我国加大了价格改革力度,放开了大部分钢材及部分统配煤炭的出厂价格,放开了统配水泥的出厂价格;继续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这些价格调整措施()A.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B.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发展C.推动了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建立D.实现了商品资源的市场配置答案B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材料中“放开了……价格”的价格改革就是由市场进行调节,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9·昆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乘数效应’。”《泰晤士报》记者对其理论进行了广泛宣传,并报道了当时“乘数效应”在三个国家取得的经济奇迹。从1928年起,苏联投资10亿卢布的高尔基汽车厂整套设备由美国生产,约有20家美国厂商为其提供了技术。1930年,意大利、瑞典等国对苏贷款达8亿美元,1931年增加至12亿美元。1932年,有2000名德国工人、73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工作。1933年,美国政府投资40多亿美元成立公共工程署,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下水道、防护林、邮局等,先后吸引了400万人工作。1934年,美国国会拨款50亿美元成立的全国青年总署,总计雇佣人员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1935年,国民党通过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大纲案》,全面指导经济建设。财政部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推行法币政策。1936年,中国实业部建成各类机器厂2387家,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1)根据材料,概括凯恩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泰晤士报》记者对其广泛报道的原因。(2)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美、中三国“乘数效应”呈现的特色。答案(1)观点:政府投资取得的效益巨大;国家应对经济进行干预。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各国社会矛盾尖锐,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受到挑战;国际局势紧张;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失灵;“乘数效应”在苏、美、中三国取得的经济奇迹。(2)苏:积极引进外国技术、资金、人才。美:成立专门机构,举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中: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发行公债充实资本,推行法币政策;政府投资实业。14.(2018·许昌、平顶山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31年9月,英国脱离金本位。英镑从1英镑兑换4.86美元,几天之内跌落了25%,6达3.75美元。英镑9月贬值后引起的美元升值,使美国出口盈余大幅增长,但是同期的经济指标却显示出相反的走势,商品价格、就业率等指标跌落的速度比英镑贬值之前更快(如下表)。1932年,美国的失业率达到25%。但是,单纯的数字并不能表现当时的悲惨情形。25%的失业率表示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失业者,而且是长期失业。领取救济品的人排着长龙,许多人因无法偿付贷款而被迫流离失所,悲观、绝望的气氛压得人透不过气来。美国经济指标:1931年3月至1932年6月(1923~1925年=100)时间工业生产建筑合同工厂就业工厂工资额价格流通中货币与活期存款1931年3月8月9月1932年6月877876597759592778747360756462437672716424.823.423.420.4资料来源:[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217页。——据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美元升值和工人失业问题。论述:经济大危机期间,英国放弃金本位致使英镑贬值,直接引发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与现代的科技文艺 微专题强化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64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