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四)(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1专题检测(四)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答案C解析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而结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损害大地主、大官僚利益C.与统治者的要求不符D.用人不当答案B3.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下列对市易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②有利于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③它能稳定物价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市易法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有利于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它能稳定物价调节市场以及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D符合题意。4.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这两项措施分别是()A.青苗法、保甲法B.均输法、保甲法2C.市易法、将兵法D.免役法、保马法答案A解析青苗法与“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相符,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与此不符;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相符,将兵法、保马法与此不符;综上所述,本题选A。5.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答案C6.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最接近客观事实的是()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答案C解析王安石变法要解决北宋中期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社会矛盾是北宋中央集权制度本身造成的。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一员,王安石的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制度,这就决定了其变法的结局。因此,A、B、D三项的叙述都有偏颇之处。王安石的性格偏执,缺乏政治艺术,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因素。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7题18分,第8题20分,第9题22分,第10题16分,共76分)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王安石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思想为指导,推行开辟财源的变法措施。他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制定全国一年用度的预算,颁布施行,以节省开支。考察全国的农田、水利和赋税,另订管理办法,以尽地利而增税收。颁布青苗法,把救济贫民用的常平、广惠等粮仓的积谷,变钱借给贫困的农民,秋收加息二分收回,以免农民受到豪富的盘剥。实行募役法,以贫富为标准,把百姓分为五等,按等缴纳“免役钱”。本来没有差役的“单丁”“女户”“官户”等人家,则出“助役钱”。政府即以此钱募役。除此之外,还推行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新法。煕宁二年公布办法征求意见,次年在开封府试行,接着才正式向全国推行。青苗法实施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重盘剥的现象。这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新法一直在守旧派的攻击和变法派内部意见不一致的艰难情3况下进行。1085年,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变法派成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元祐更化”,变法受挫。——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理财措施的特点,并指出其意义。(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变法受挫的原因。(8分)答案(1)特点:不增加人民负担;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综合施策,涉及面广;先试行再推广,审慎推进;夺豪强富商之利,注重保护平民。意义:有利于保障农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性的逐步松弛;推动宋代货币流通、商品经济的发展。(2)原因:损害了大地主、官僚的利益,遭到反对;变法执行不善,引起民间不满;支持变法的神宗去世;反对势力固守成规,形成强大的阻力;用人不明等。8.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辄。……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材料二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史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8分)(2)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12分)答案(1)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分异令”(小家庭制);奖励耕战。(2)看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符合史实,有一定道理。既看到商鞅变法在废除旧制度,确立封建制度,增强秦国综合国力的积极作用;也看到变法压榨民众的一面。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失之片面。只看到变法剥夺民众导致社会动乱的一面;没有看到变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作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一的信息得出强化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控制民众,第二小问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行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制度,实行“分异令”,奖励耕战。第(2)问,第一小问如何看待评价,据材料二的信息得出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比较客观,对王安石的评价具有片面性;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在评价商鞅变法时,4既看到在废除旧制度,确立封建制度,增强秦国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又看到压榨民众的局限性,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只看到剥夺民众反面的局限性,没有看到积极作用。9.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著名的改革家,其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点、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材料二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三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宋史》材料四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点”的主要表现是什么?(6分)(2)材料二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两条)?(10分)(3)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四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6分)答案(1)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费开支,造成“三冗”现象。(2)士:改革科举制度,反对“恩荫”制度。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两个即可)。商:市易法,均输法。(3)“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转自历史风云网材料三(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宋史》5材料四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4分)(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4分)(3)结合材料三、四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原因。(4分)(4)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真实意图。(4分)答案(1)商鞅的措施:提高粮食价格。目的:增加农民收入。王安石的措施:实行免役法。目的: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2)商鞅:主张抑制商业发展,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3)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原因: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4)意图:借用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四)(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64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