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单元检测(二)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今天我们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了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它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答案B解析“仁者爱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直指人际关系的调解与和谐,要爱别人、行恕道;因此①③正确;“贵贱有序”和“有教无类”有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色彩,但其主旨不在这上面,它们的侧重点一个在强调社会等级差别、秩序,一个在强调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②④错误。故选B。2.下列关于孔子“仁”“礼”“中庸”关系的表述不恰当的是()A.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礼是立国立身的基础B.仁礼结合,礼体现仁的精神,仁有礼的约束C.无仁则无礼,无礼则无仁D.中庸是协调仁礼关系的恰当方法答案C解析“仁”“礼”并非对立的关系,所以无仁则无礼,无礼则无仁的说法过于绝对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孔子看来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礼乃立国、立身的基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正确描述了仁和礼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庸思想自身就是协调仁礼关系的产物和方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3.柏拉图主张让国家政治掌握在少数明智、富有才干、具有道德的人手中。这实际上是()A.对雅典的民主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B.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的必然结果C.坚定地支持雅典的民主制D.为自己进入仕途制造舆论答案A解析雅典的民主制是针对全体公民的,而柏拉图的主张接近于斯巴达式的贵族政体,A项正确,C项错误;柏拉图的主张虽是针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而提出的,但并非是其必然结果,B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4.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2重的地位。下列对他们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A.从自然现象探寻世界本原B.力图理性地认识人和世界C.理念世界才是真实永恒的D.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答案B解析A项是古希腊智者学派诞生之前的自然哲学的研究方向,不符合题意要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强调理性的认识,故B项正确;C项为柏拉图的观点;D项为古希腊智者学派的缺陷,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项。5.亚里士多德认为,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但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这种观点()A.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B.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C.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性质D.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答案A解析“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是唯物主义,“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是唯心主义,反映了其思想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6.柏拉图和孔子是古代西方与东方的两大思想家,关于他们的评价正确的有()①两者的思想对后世的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②他们的思想都存在理想主义的色彩③两人的思想都涉及政治学和社会学④两人都主张教育平等的思想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孔子的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核心,同时也影响到世界;柏拉图的思想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础,而且也影响到后来的世界其他地区,故①正确;两者关于社会政治上的主张都带有理想化的色彩,故②正确;③明显正确;④是孔子的主张,故排除。二、非选择题(第7题25分,第8题25分,第9题26分,共76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材料二《商业周刊》对200名中国“80后”和“90后”的调查发现,他们的行为是西方的,但价值观仍深植中国。45%的人认为,“真正重要的东西”是家庭,17%是朋友,12%是工作。82%最乐于帮父母,希望改善父母生活……材料三1993年8月28日至9月4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大会上,讨论、通过并签署3的《走向全球伦理普世宣言》,提出了全球伦理的构想,并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其中最为基本的道德戒律。这一戒律,被世人称之为道德金律或黄金规则。它的另一语义是“己欲达,而达人。”(1)概括材料一、二、三中分别体现了孔子的哪些重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所体现的思想之间的关系?(2)根据材料三,概括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并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孔子的思想。答案(1)主张:克己复礼、仁爱、忠恕之道。关系:仁和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2)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伦理道德的发展完善做出了贡献。结合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8.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材料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马克思《哲学的贫困》(1)根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10分)(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15分)答案(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说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病。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柏拉图认为……人们用感官体验到的一切美德和品质都是相对的,不完美的。绝对的美德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存在,只能用思想去理解。在某些作品中,柏拉图称这些现实之外的纯粹的美德为“理念”……理念可以通过人类的灵魂去了解,因为灵魂是不朽的,他蛰居于必朽的躯壳中。——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间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4——[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材料二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认为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详细地比较研究了君主、贵族、共和、僭主、寡头和平民六种政体,他主张法治,并认为“法律是不受情欲影响的理智”。——朱亚娥主编《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和政治主张方面的不同。(18分)(2)结合材料分析,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和老师主张不同体现了怎样的治学态度。(8分)答案(1)不同:哲学上,柏拉图认为美德或理念独立于人的身体之外,人要靠灵魂去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真实的,没有感觉就没有认知,批驳了柏拉图理念先于物质的唯心论。政治上,柏拉图主张依靠哲学王的智慧管理国家,强调人的理性,所有阶级之间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亚里士多德主张以法治国。(2)态度:尊师但不盲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单元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64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