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42讲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知识点一历史背景1.社会危机四伏(1)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土地兼并严重,中小农户赋税沉重,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2.有利条件(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①内容:整顿吏治,减轻徭役;重视农桑等。②结果: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最终失败。(2)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知识点二变法内容及积贫积弱局面的改善项目领域措施内容作用经济上,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发展,防洪抗灾,政府税收增加募役(免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2-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均输法设发运使,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费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军事上,强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维护了社会治安,兵农合一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省了养马费用,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将兵法在各路设“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将兵分离局面,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武器的产量、质量提高政治上,取士之法(培养变法人才)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整顿太学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唯才用人重改革、破成规知识点三变法的命运1.斗争(1)守旧派的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2)王安石的坚持:坚持“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3)宋神宗的动摇:随着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宋神宗动摇。2.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漫画历史】王安石变法的阻力信息提取:左图反映出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3-出现了用人不当的问题;右图反映出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图解历史】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信息提取: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王安石变法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信念;且要注意用人。【观点争鸣】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信息提取: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探究1重要“历史概念”解读1.方田均税法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采取的措施。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地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目的就是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2.将兵法为了富国强兵,改制变法,推行了很多新政,将兵法就是其中之一。将兵法是兵制改革,就是把禁军的厢、军、营、都四级编制改为将、部、队三级编制,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弊端。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4-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推行方田均税法。其法以东西南北四边长各一千步作为一大方,四边长各一百步作为一小方,对已经耕种的各州、县土地进行清丈,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田地的地势、肥瘠,把田地划分等级,制定地籍,分别规定各等级的税额。下列关于这种做法的评价,不符合史实的是()A.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的蔓延B.一定程度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C.侵害了豪强地主阶级的利益D.减少隐田逃税现象,增加赋税收入解析本题考查方田均税法的影响,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由于这项措施没有触动土地私有制,所以就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故选A。答案A探究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原因(1)根本原因: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弊端。(2)积贫原因①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政策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官僚、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政府财政困难。②封建制度的弊端:土地兼并严重,一些官僚地主为了逃避赋税,纷纷隐瞒土地数目,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损失;封建制度下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有很多特权,他们奢侈挥霍,浪费大量的财富。(3)积弱原因①皇帝对军队的严密控制造成了兵将分离和军事实力下降。②统治者腐败无能,对辽和西夏一味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统治者对老百姓肆意盘剥,农民起义不断,这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统治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解析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原因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吏治的腐败。所以选D。答案D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王安石变法的理财观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5-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传家集》核心论点:材料中王安石主张爱惜民力、减轻农民负担。这体现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观。1.加强对经济的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之一。下列措施中体现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管理的是()A.租庸调制B.市易法C.青苗法D.两税法解析市易法的具体做法是: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同时也体现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管理。答案B2.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解析依据材料中“隐匿田亩”“逃避赋税”可知此措施与农业有关,排除A、B两项;青苗法是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方田均税法规定重新丈量土地,作为缴税的依据,出现了材料中的情况,答案为C项。答案C-6-考法1王安石变法的目的【考题1】(2018·山东济南调研)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势力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答案B『方法突破』★明立意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抓关键“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体现了北宋的社会危机。★清误区本题属于史料主旨型选择题,难度较小。考生容易误选C。结合所学,以阶级分析法进行分析。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他们所采取的改革措施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考法2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及评价【考题2】(2013·山东文综,35)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思考(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解题技巧』★关键信息-7-信息1:“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强调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信息2:话本属于文学,它既是社会状况的反映,又是经过人为加工的艺术,所以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辨别其史料价值。★思路点拨首先,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依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认识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利用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观察下图,图中现象造成的主要影响是()A.强化了中央集权B.造成冗兵冗费C.削弱了武将权力D.增强了军队战斗力解析由于北宋采取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等措施,虽然军队人数迅速增加,但战斗力并没有增强,却造成冗兵冗费现象,故B项正确。答案B2.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解析1043年,宋仁宗任用主张改革的范仲淹、富弼等人,进行改革。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所以庆历新政的主要成效集中在整顿吏治方面,故此题应选D项。答案D3.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是他决心变法的写照。对此理解全面的是()A.认为天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B.认为人们有各种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听信流言蜚语C.传统的习惯和法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需进行改革-8-D.体现出王安石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锐意改革,坚持变法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勇气解析本题考査对“三不足”精神的全面理解,A、B、C三项都只是侧面的认识,D项最全面。答案D4.梁启超评价我国古代一位改革家的改革时说: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与近代西方的一些方法极其类似。其中某项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某项措施“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他评价的是()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庆历新政D.王安石变法解析青苗法指州县在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体现政府用金融借贷的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条件,与材料“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相符;保甲法指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农闲时保丁按时集合,练习技艺,维持治安,具有安保职能,与材料“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相符。青苗法和保甲法都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故答案为D。答案D5.青苗法实行之后,韩琦上书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对此,宋神宗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A.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B.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产生了动摇C.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D.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等,可知宋神宗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已经产生了动摇。所以选B。答案B6.“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人能射……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以上材料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对其评价不恰当的是()A.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和节省军费开支B.实现与募兵制的有机结合C.战斗力提高,有利于以后联辽灭金D.促进军队的纪律改进解析本题考查的王安石变法内容中的保甲法的影响,根据材料可以看出A、B、D都是保甲法的影响,均排除。保甲法有利于提高战斗力,有利于联金灭辽,而不是联辽灭金,故C项不恰当。答案C-9-7.古代中国的某一时期为了改变民众“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惮人丁”的局面,政府规定叫地方出钱,每家摊派,如此可免地方上私家为政府办公差破产之苦。这一政策()A.客观上使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B.由于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被废除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废除了我国长期
本文标题:(鲁津京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2讲 王安石变法教案(含解析)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8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