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论语》读后感《论语》阅读后:本文简介:孔子,中国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家,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当我们吟咏他的话语之时,也许我们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一、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论语》读后感本文内容:孔子,中国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家,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当我们吟咏他的话语之时,也许我们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一、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缺乏耐心。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应该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老师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比如,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而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如果,当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这些不是我们想要的。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教师需要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就需要有一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活的教科书。孔子的学习三月不知肉味,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孔子知识的获得是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一是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二是实事求是,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过,则勿惮改;三是乐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就是圣人的学习!他的学习精神是我们所不及的。作教师的,应该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二、孔子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孔子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就是因材施教。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如上面所说,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再则是要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孔子教育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要求自己和弟子们都服从于仁,他说:当仁,不让于师。他还教育弟子要言行一致,为人要言必信,行必果,对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全面地教育弟子。三、孔子的为师之道是快乐的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教师的工作是一件繁琐、劳心的工作,如何在一种清贫的生活世界中寻找快乐,在清贫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开出一片乐土,追求自我的完美。在从事这项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的同时,认识到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这将为你带来极大的快乐。教学时把自己当作自由的研究主体,把激活课堂作为优化教学的切入口,不囿于既定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建立在教与学双向主体积极性基础上的一种充满乐趣的活动。师生通过合作和创造性劳动,就会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师生从研究中国共产党同获得一种认识提高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发展的快乐。《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论语》读后感本文关键词:论语,读后感
本文标题:《论语》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94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