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北京市通州区2019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1北京市通州区2019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1.“君子”最初是指统治者或贵族男子,春秋时孔子认为“君子”是行为高尚,拥有人道、诚实、正直、无私、忠心等内在美德,并且行为举止合乎礼仪的人。他的观点A.与“君子”最初本义完全一致B.是周王统治天下的理论依据C.体现了对恢复政治秩序的愿望D.奠定了礼乐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主要观点是提倡恢复周礼,以此结束战乱,恢复政治秩序,故选C。“君子”最初是指统治者或贵族男子,孔子认为的君子与此已经相去甚远,排除A;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此时周天子的权威已经被动摇,孔子的观点不是周王治理天下的理论依据,排除B;礼乐制度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形成,排除D。【点睛】理解人物观点的关键是把握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2.下面两图分别为两汉和唐时期的商业都会图,对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①大运河的开通推动了南方商业的开发②政府放弃了推行多年的重农抑商政策2③出现了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经济机构④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特别迅速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答案】B【解析】【详解】由图可知,到了唐代,长江流域出现了大批的商业都市,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故①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奉行的经济政策,故②错误;由第二幅图的图例和注记可知,当时出现了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经济机构,③正确;从两幅图中无法看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故④错误。综上,故选B。AD均含有②,排除;C含有④,排除。【点睛】观察地图要特别留意地图上的文字信息及图例和注记,借助这些信息你才能有效地联系所学作出判断。3.宋代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写道:“蜀(四川)人以麻,闽(福建)人以嫩竹,北(河北)人以桑皮,剡溪(浙江)人以藤,海(广东)人以苔,浙(浙江)人以麦面(秸)稻秆,吴(江苏)人以茧,楚(湖北)人以楮为纸。”这表明A.造纸术从宋代开始全面推广B.“交子”的出现推动了造纸术发展C.北方的造纸业已经基本衰落D.各地造纸都以本地特产原料为主【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各地在造纸上使用的原料较为多样,且都以本地特产原料为主,故选D。造纸术经过东汉蔡伦改进后,纸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书写材料,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提及交子和造纸术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B;材料提及的是造纸所需的原料,3并没有提及南方和北方产业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4.“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这反映了A.作者对废除宰相不满B.作者对内阁制度不满C.皇帝权力受到削弱D.内阁成员有批红实权【答案】A【解析】【详解】在材料中作者首先列举了废除宰相后的危害,表达了对废除宰相这一做法的不满,而后对内阁与宰相进行了比对区分,认为明代在废除宰相后设置的内阁既无宰相之名,又无宰相之实,由此从侧面再次论证废除宰相后的危害,故选A。材料中作者对内阁进行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废除宰相的危害,不在内阁制度本身,排除B;废除宰相,设立内阁意味着皇权加强,排除C;内阁有票拟权(即批红),但无实权,其实权掌握在皇帝手里,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学生需要结合政治史的相关内容综合作出判断,这也提醒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借助通史的方式对教材再做一次充分的整合。5.阅读下表,对此表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是①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解体是缓慢的过程②允许外商在华设厂加速自然经济破坏4③增开通商口岸加剧了外国商品的倾销④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基本瓦解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由表格可知,1840年到1860年中国织土布所用棉纱中的洋纱比重变化并不大,到了1894年其比重也才为23.42%,这说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个缓慢的过程,故①正确;允许外商在华设厂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故②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从1840年到1894年中国先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增开了很多通商口岸,这加剧了外国商品的倾销,故③正确;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解体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在甲午战争前一直是中国近代经济成分的主体,故④错误。综上,C符合题意,ABD均含有错误项,排除。【点睛】中国近代史部分的内容主线非常清晰,学生可借用汤因比的“刺激—反应”理论对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内容予以整合,在整合的过程注意特殊的时间节点的运用。6.20世纪初,共和革命影响日益扩大,“出保皇党(立宪派)入革命党者,不可以千数计”。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以民主共和为目的革命团体。下列各项,属于促成这种局面的相关因素的是A.清廷“预备立宪”骗局破产B.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C.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D.革命党深入发动广大民众【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20世纪初,共和革命影响日益扩大”可知,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故才会出现“出保皇党(立宪派)入革命党者,不可以千数计”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5清廷“预备立宪”骗局破产是在1911年,排除A;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最早发表于1905年的《民报》上,排除C;此时的革命党并未深入发动广大民众,故其结局都以失败告终,排除D。7.下表反映了1946年到1948年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对比的消长,依据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中共中央决定时间1946年7月1948年7月人民解放军130万人280万人国民党军队430万人365万人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B.打败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C.对国民党军队实施战略反攻D.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答案】D【解析】【详解】由表格可知,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在1946年双方实力相差较大,但到了1948年双方的实力大致相当,这说明中共在此时已经具备了进行战略决战的基本条件,故中共在1948年先后发动了三大战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内容均在1947年即已完成,排除。8.1980年,针对某项改革措施,邓小平指出:“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只要生产发展了,“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这项改革措施是A.推行包产到户责任制6B.增强企业活力,自主经营C.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D.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的时间和“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的担忧可知,该项改革措施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项符合题意。BD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而其全面展开的时间是在1984年,排除;中国在1985年才先后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排除C。9.希腊的《对话录》与中国《论语》都记录了一代大师与其众徒之间的谈话,但《对话录》中的苏格拉底始终是辨证和批判的,而《论语》中的孔子却是以他伟大的人格所产生的权威说服他的弟子。由此反映了①孔子注重伦理道德②苏格拉底否定道德的作用③孔子强调知识实用性④苏格拉底倡导理性思维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论语》中的孔子却是以他伟大的人格所产生的权威说服他的弟子”可知,孔子致力于加强自身的修养,也就是伦理道德的修养,故①正确;由材料“《对话录》中的苏格拉底始终是辨证和批判的”可知,苏格拉底偏重的是理性,他具有严密的理性思维,注意追求客观真理,故④正确;苏格拉底提倡“美德即知识”,他肯定了道德的作用,故②不符合史实,错误;孔子的教育内容与苏格拉底相比,偏重文事,而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自然不会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故③错误。综上,C项符合题意,ABD均含有错误选项,排除。【点睛】组合选择题的最好解题方式是运用排除法,结合材料和所学排除明显不符合史实的7某一说法即可迅速解出此类题目。10.近代某一时期,欧洲出现了下列词语,促成这些词语出现的共同因素是词语内容自由主义主张贸易自由,强调个人应享有的权利与自由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化,进行较公平或平均的国民收入分配女权主义在公共和私人的生活领域扩大妇女的权利A.启蒙运动的兴起B.工业革命的扩展C.近代政体的建立D.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确立自由贸易主义原则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主义的出现与此相同,因为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而女权主义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女性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获得了工作和受教育的权利,经济上的独立和文化程度上的提高,都必然会促使女性要求获得更多的权利。综上,三者共同的背景为工业革命的扩展,B项符合题意。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此时资本主义制度都尚未普遍建立,何来社会主义思潮,排除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女权主义的兴起是因为女性自身经济地位提升的结果,近代政体的建立与女权主义的兴起之间显然没有关联,排除C;世界市场的形成与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女权主义一样,都属于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D。11.下表列出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部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价格状况。下列对其评价正确的8是农产品交售价格占成本的比重谷物10%牛奶22%牛肉5%猪肉6%①有利于工业生产的推进②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③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④促进了国家的资金积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推行斯大林模式,利用了工农业价格上的剪刀差,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换取来工业上的发展和国家的资金积累,故①③④正确;斯大林模式为苏联打赢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30年代并未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这与处于经济危机影响下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鲜明的反差,故②错误。综上,C项符合题意,ABD均含有②,排除。12.下框为某部历史著作中列出的大事年表(节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主要关注的是9A.战后世界的重建B.世界的军事冲突C.西方国家的合作D.两大阵营的对峙【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显示的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过程,故选D。材料的主旨在于表现对抗,而不是合作和重建,排除AC;材料中的马歇尔计划属于美国对抗苏联在经济层面上的表现,军事冲突只能反映材料局部,排除B。13.地缘政治指的是地域关系对国与国关系的影响,是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材料一中国古代传统的“和合”的地缘政治思想不具有扩张性。作为东亚地区地缘中心的中国则秉承“协和万邦”的理念,营建了和平稳定的区域地缘秩序。该秩序重视国家关系的和谐,主张亲仁善邦,讲信修睦,礼尚往来。在国家关系中不强加于人,不诉诸战争,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朝贡体制建立在以自愿互利的基础之上,中国奉行“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态度;周边国家则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地区形势,中断或者恢复朝贡关系。中国对属国维持着松散的同盟关系,不干涉其内政,并且在属国受到威胁时提供安全保护。这就使得东亚国际体系更加稳定,维系了中华礼制文化治下的区域和平。——摘编自尹朝晖《中国古代传统地缘政治的思想评析与现代启示》材料二10材料三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海权论”,强调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二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提出了被称为“陆权论”的“边缘地带”学说,他将欧亚大陆沿海地区称为“边缘地带”。他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发生在边缘地带,而且边缘地带在经济上、人口上都占有优势;控制了边缘地带就等于控制了欧亚大陆,控制了欧亚大陆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的命运。因此,美国、英国、苏联扮演关键角色影响欧洲沿海地区的控制,因此影响世界的基本权力关系。(1)阅读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的主要理念,评价这种理念的历史作用。(2)阅读材料二的地图,任选帝国主义列强中的两个国家,结合所学,概述其侵华活动的主要行径,并分析与其侵略活动与其所划定
本文标题:北京市通州区2019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23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