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福建省三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三明市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2019年7月5日下午3:00-5:00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A.区域农业生产发达B.政府提倡精耕细作C.农业生产经验丰富D.农作物品种的增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据材料“种麦得时,无不善……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种植注重农时,说明农业生产经验丰富,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的情况,故A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故B错误;材料主旨是反映注重农时的重要性,而不是农作物品种的增加,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种麦得时,无不善……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生产经验总结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先秦著作《山海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占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历史久远【答案】D【解析】-2-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意在强调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这也是材料的主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历史记述的正误不一定需要考古发现佐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本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而非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石犁而非铁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3.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对“它”的理解正确的是A.经营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B.经营规模受到资金的限制C.主要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D.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答案】D【解析】官营手工业的目的不是追求利润,而是为政府贵族生产消费品,故A错误;官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大,因为其生产不计成本,故B错误;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官府以及皇帝服务,故C错误;官营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故D正确。点睛:由材料中“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可以知道为官营手工业的特点。4.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与这种思想认识直接相关的政策是A.专卖政策B.闭关锁国政策C.重农抑商政策D.海禁政策【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答案为C项。-3-专卖政策是政府垄断特定商品的买卖,排除A项;闭关锁国政策是限制中外贸易,排除B项;海禁政策是禁止民间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支持下进行,排除D项。点睛: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故又称“重本抑末”政策。这项政策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统治者大多实行这种政策。重农抑商、以农立国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经济政策。5.明成祖永乐年间,曾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种变化A.反映当时政府财政负担沉重B.阻断了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C.表明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D.主要为了防止沿海倭寇骚扰【答案】A【解析】【详解】郑和六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府财政负担较重。“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说明郑和下西洋导致当时政府财政负担沉重。故答案为A项。“海禁”政策阻断了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停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排除C项;实行“海禁”政策主要为了防止沿海倭寇骚扰,排除D项。【点睛】“朝贡贸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补贴上,导致了明廷财政的缩减;由于“朝贡贸易”主要是宣扬“国威”,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导致了中国逐渐失去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6.康熙年间,广州西郊迁入大量来自海边的渔民、乡民,这些地方逐渐成为摆卖鱼虾、桨橹等商品的圩市,房屋店铺逐渐成行成市,称为“移民市”。后来清廷为安抚民心,改“移”为“宜”,并刻“宜民市”石匾(如下图)宜民市设置的主要原因是-4-A.工商业市镇的繁荣B.为缓和满汉矛盾C.“海禁”政策的实施D.草市的长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点海禁政策。材料中的“广州西郊迁入大量来自海边的渔民、乡民”,是由于清政府厉行海禁,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因此宜民市的设置源于海禁政策使大量渔民内迁,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来自海边的渔民、乡民使广州西郊市场繁荣,而不是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导致宜民市的设置,故A错误;缓和满汉矛盾与沿海居民内迁无关,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草市的长期发展,而且草市并不等于“宜民市”,故D错误。【点睛】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影响深远,本题考查的是当时实行这种政策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广州西郊迁入大量来自海边的渔民、乡民”反映的现象来解答。7.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述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甚至“村镇收租之家,积布累累。问之,则皆佃者之穷而无告以布当钱米也”,这表明当时A.西方列强入侵导致农村经济衰败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据主体C.地主阶级强化对农民的剥削压榨D.洋布倾销使传统手工业出现滞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小农经济。据材料“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5-由此可知光绪年间,自然经济依然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形态,故B正确;材料中所述“纺织与耕种相济”,可见小农经济依然比较平稳的发展,因此并不能说明农村经济衰败,故A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苏南地区自然经济的继续发展,而不是说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故C错误;材料“佃者之穷而无告以布当钱米也”也不能说明当时传统手工业出现滞销,更不能体现洋布倾销的影响,故D错误。8.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由抑制变为鼓励,这与自然经济瓦解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A错误;19世纪末清政府鼓励实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抵制列强侵略,故B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不是19世纪末,故C错误;19世纪末清政府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统治危机的加深迫使清政府改变经济政策,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迫使清政府改变经济政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9.1938年10月24日,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组织的“宣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从宜昌撤退出的单位,既有金陵兵工厂这样的大型军工企业,也有大型纺织厂等民用企业,还包括科研单位和文物。以“宜昌大撤退”为代表的企业内迁A.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B.促使西部工业水平领先全国C.表明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D.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6-【答案】D【解析】根据“日本攻陷宜昌的时候得到的是一座空城”可知,“宜昌大撤退”保存了我国的工业、科研机构,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故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只是反映宜昌工业内迁,无法体现西部工业水平领先全国,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宜昌工业内迁,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排除C。10.下图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工业水平超越英国B.反映广大人民改变我国工业化落后面貌的愿望C.“大跃进”期间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D.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中共八大总路线的贯彻执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从材料“祖国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等信息来看,该宣传海报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超英赶美”的情形,大跃进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故B正确;“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工业水平没有超越英国,故A错误;“大跃进”运动浮夸风盛行,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工业化建设并未取得突出成就故C错误;大跃进运动偏离了中共八大确定的路线,总路线是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确定的,故D错误。11.作家巴金写的一首诗记录了1958年春的北京全民杀麻雀事件:“老鼠奸,麻雀坏,苍蝇蚊子像右派。吸人血,招病害,偷人幸福搞破坏。千家万户快动手,擂鼓鸣金除四害。”该诗从侧面反映了-7-A.“左倾”错误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B.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劳动积极性高涨C.知识分子建设国家的高度热情D.社会主义国家重视城市卫生环境建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左”倾错误。根据材料“1958年春”、“老鼠奸,麻雀坏,苍蝇蚊子像右派”并结合所学可知该诗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反右扩大化”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反右扩大化”属于“左”倾错误,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全民杀麻雀事件,不是人们劳动积极性高涨,故B错误;“反右扩大化”导致大量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故材料无法体现知识分子建设国家的高度热情,故C错误;材料主旨是反映“左”倾错误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国家重视卫生环境,故D错误。12.从1990年开始,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先后废除粮票。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粮票在全国范围内终止流通。这反映出A.城乡区域差别完全消除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C.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发展D.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城乡区域差别完全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故排除A项;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于80年代,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的内容,故排除D项。根据题意可知,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逐渐松动甚至变动,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故选C。【点睛】粮票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代表性物品,通过发行粮票对社会物资进行行政调配。所以粮票的废除即使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深刻改革,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物资充足的表现。-8-13.美国哈佛大学裴宜理教授在《中国1992》一文中指出:“(1989年后)如果有人对中国领导人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有所怀疑,这种怀疑在1992年烟消云散了。”“怀疑烟消云散”是因为A.南方谈话坚定了改革的信心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坚定了改革的信心,打消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怀疑态度,故A选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故B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不是在思想理论方面打消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怀疑态度,故C选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1995年,故D选项错误。故选A。14.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描述了1978年初,石圪节公社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
本文标题:福建省三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25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