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1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选择题,总分48分)1.宋代梅尧臣曾作诗云,“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对应的是下列哪一幅图的信息()2.下图文物“直行铭文夔(kuí)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在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B.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C.手工业品遍销世界各地D.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3.据《管子·乘马》篇记载,战国时期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使之重视农时,不忘农功,勤勉不倦。这一做法()A.阻碍了手工业经济的发展B.缓和了土地兼并的紧张局面C.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确立了自耕小农的主导地位4.外藩首领或使臣携贡品来朝参见皇帝,唐朝必回赠丰厚物产。回馈时必须先估定所得贡物的价值,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回馈多少,这些回赠物品多系手工业精品,有不少出自官府手工业部门。这些回馈的手工业品()A.都来自官营手工业B.旨在加2强与少数民族联系C.与市场联系紧密D.其政治价值大于经济价值5.宋太宗下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宋仁宗景祐年间,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让步,允许沿街开设商店。这反映出宋代()A.市坊制度依然存在B.抑商政策有所松弛C.不抑土地兼并政策D.工商业市镇的兴起6.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B.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D.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7.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时间1684年1689年1701年售价(荷兰盾/磅)80752.32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价格革命来势汹汹C.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D.商业革命不断发展8.据统计:1793年,英国的棉布价格只有印度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主要原因是英国()A.完成圈地运动B.发生工业革命C.扩大资本输出D.推广农业机械9.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问题,已经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B.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3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D.民主政治有了长足的发展10.“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上述感慨出自()A.洋务派B.维新派C.立宪派D.革命派11.下图是1840—1894年间洋(机)纱(此时国内也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机纱)与土纱使用量情况表。这表明当时()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消费仍以土布为主C.近代化因素在增加D.国内市场不断扩大12.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抗战()A.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B.利于国民政府加强对经济的控制C.使中西部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D.客观上加快了西南工业化的步伐13.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流行的竹枝词记载当时出现的一种交通工具时:“路车两制亦开行,包用包修费独昂。来往如飞人尽慕,趋时骑坐意洋洋。”另有文章描述“若用时,骑坐其中,以两足踏锻”。这表明当时()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普及B.交通进步呈现区域性特色C.自行车尚属于新奇之物D.汽车引进方便了民众出行414.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说明当时中国()A.民族危机逐渐减轻B.已经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C.政治变革备受瞩目D.各阶层普遍赞成民主共和15.1953年—1964年,苏联农业生产增长了70%,工业生产增长了1.8倍,工人平均工资增长了约40%。这说明当时苏联()A.斯大林模式尚有影响B.工业化推动了农业集体化C.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D.摒弃了重工业优先的政策16.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这些现象反映了()A.该时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B.西方经济危机局面得到缓解C.经济全球化得以加速发展D.经济建设突破意识形态阻碍17.1921年,英国规定了高进口税,此后,法、德、意等国也提高了工业品和农产品的进口税率;1929年,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狂潮,经济大危机爆发;1930年国会通过法令提高890种商品进口税率,各国纷纷效仿。据此可知,20世纪2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最终形成B.新重商主义政策出台C.最终破裂D.自由主义原则遭破坏18.法国在二战后的三十多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后又制定了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1968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这反映出()A.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B.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立C.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D.国5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认同19.1971年12月,美元从一盎司黄金可兑换35美元贬值到38美元,到1973年2月,一盎司黄金可兑换42.22美元。导致美元贬值的主要原因是()A.凯恩斯主义的盛行B.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C.与苏联的长期争霸D.美国实力的相对衰退20.20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最初只是由各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首脑会议,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这些变化说明()A.全球经济治理引起了各国高度关注B.经济全球化获得了迅速发展的动力C.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加强D.政治多极化影响经济全球化21.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业六十条(修正案)”,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这一修正案()A.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B.调整了农业的生产关系C.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D.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22.“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将东北地区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将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影响这两次决策的共同因素是()A.苏联对我国的积极援助B.国内阶级矛盾的发展变化C.对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D.便于接受国外资金和技术23.1983年,我国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已降到62.1%,林牧副渔业比重上升到37.9%。1983年粮食商品率由1978年的49%提高55%。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得到扩大B.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根本性的突破C.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主导作用D.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24.《大江大河》被誉为“描写中国改革开放的奇书”。其中写到某国企花巨资引进德国先进设备,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但由于国家统购统销,价格与旧设备生产的产品相同,相当6于“鸡蛋当成土豆卖”,企业反而处于亏损状态。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在于()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D.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二、材料阅读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计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材料一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播的。南路最早出現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一台阶。明政府规定有地5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8分)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贸易。18世紀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洋商人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19世纪中期,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至19世纪初期中国棉纺织业对西方商业贸易的影响(6分),并分析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原因。(6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古代到近代棉花利用的作用。(4分)726.(10分)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历史看,全球化分几个阶段,主导方式不停变化。第一阶段是1500年到工业革命时期,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击溃竞争对手,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本质上是一种“帝国模式”,英国是霸权国。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国家间处理彼此关系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强大的国家认为以战争方式开疆拓土得不偿失,战争无异于自杀,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摘自徐秀军、刘贞晔等的《特朗普会大开经济全球化倒车吗?》材料二1990年后,全球经济开始为公众所注意,国家间贸易的扩大,对外投资的增加,资本的自由流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政府干预的减少和新型合作的出现,通信技术的进展……推动了世纪经济的全球化。1995年世贸组织建立,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舞台,拥有行使决定的权力。——摘自杰里.齐格勒的《新全球史下》材料三经济全球化对第三世界来说,风险多于机会,代价大于利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于穿上了一件紧身囚衣。美国政府认为,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势必造成失业狂潮,这样中国社会就会不稳定,政府就可能垮台。全球化是美国政治精英的一个重大阴谋,这在美国决策圈实际上早就是公开的秘密。——摘自马立诚的《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靠贸易致富”的有效机构。(2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4分)(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全球化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2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2分)82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46年开始有两艘外轮在香港、广州间从事运输业务。1862年美国旗昌洋行出资100万两在上海创办了“旗昌轮船公司”。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为洋人占尽”的严峻局面。——《早期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崛起》(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6分)材料二1876年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上海轮船招商局并购美商旗昌的轮船公司。这样,招商局的船就从头一年11只11854吨,猛增一倍多,达到轮船29只,并使各通商口岸进出中外轮船对比数从0增加到36.7:63.3。以后国家涉江浮海之货船
本文标题: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36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