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1-四川省成都七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1.在周代,所有的封君,不仅权力来源于周王,而且他们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获得天命的眷顾。这表明西周A.有效地规范了当政者的行为B.将天命观融入了政统和宗统C.实现了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D.通过分封制稳定了统治秩序【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不仅权力来源于周王,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获得天命的眷顾”,这说明西周时期天命观、政治系统(周王)、宗族系统(大族长)三者的融合,故B项正确;A项错在“有效地”;C项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错误;“稳定了统治秩序”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西周的封君权力来自于周王,并且通过周天子上达天听,这实质上反映出西周政治、宗族和天命的联系。2.“这种制度带有武装殖民的性质,使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了一步,但由此形成的国家不是一个有机的政治、经济整体。”这一制度是指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向统一方向迈进,但国家又没有形成完全的有机整体,所以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集权,但最终能够使国家分裂,这应该-2-是分封制,答案为A。郡县制,能够使国家形成一个有机的政治经济整体,并且不带有武装殖民的性质,B错误。宗法制没有涉及到对地方的管理和国家统一的问题,排除C。从材料“但由此形成的国家不是一个有机的政治、经济整体”可知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组中国古代分封制。要求学生结合分封制实施的背景内容特征和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对秦汉政治的认识,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的中心环节。由此,选C。A只涉及表象,B、D显然是错误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央集权制度4.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大,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A.证明皇位正统B.体现皇权独尊C.保证皇位世袭D.震慑割据篡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可以分析出帝王认为有了玉玺就有了上天的任命,具有-3-了合法性,所以本题选A。B、C、D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的政治制度·皇帝制5.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秦始皇逝世、秦二世继位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推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李)斯受始皇遗诏……立子胡亥为太子。”司马迁《史记》“秦王赵正(即羸政)出游天下……病笃……丞相臣(李)斯、御史臣(冯)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西汉竹简《赵正书》“古太子皆不将兵。使将兵,即为有意废立。扶苏之不立,盖决于监军上郡之时。二十余子,而胡亥独幸从……始皇在位,不为不久,而迄未建储,盖正因欲立少子之故。”吕思勉《秦汉史》A.李斯和赵高对胡亥继位起到决定性作用B.公子扶苏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C.秦始皇猝亡是胡亥得以继位的重要原因D.胡亥继位得到秦始皇生前认可【答案】C【解析】从材料“更诈为丞相(李)斯受始皇遗诏……立子胡亥为太子”“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盖正因欲立少子之故”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猝亡,胡亥即位,故C项正确;AB项只符合司马迁《史记》,排除;D项不符合司马迁《史记》,排除。6.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这反映了汉代-4-A.倡导愚孝思想B.强化宗法伦理C.确立儒学正统D.重视文化教育【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说明统治者试图通过强化宗法伦理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逐步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7.《唐六典》记载,“凡市,……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唐代中后期的诗文中则有苏州“夜市必菱藕”、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等种种描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夜市在唐代已经普遍存在B.诗文记录多夸张之辞,不足为信C.史料记载了唐朝不同时期的情况D.唐朝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管控【答案】C【解析】材料“凡市,……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反映的是当时唐代商业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材料“夜市必菱藕”反映的是商业发展中时间界限被打破,体现了唐代商业的发展,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苏州地区有了夜市,不能由此推广到全国,A不准确;B说法太绝对;材料没有涉及官府是否管控商业的问题,D不正确。点睛:古代中国基本的经济政策为重农抑商,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必然向前发展,材料所述夜市的出现,即是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8.朱熹说:“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不知不自觉,自然醒悟”。陆九渊则说:“读书……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A.明“理”的方法-5-B.读书的方法C.明“理”的目的D.读书的目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格”就是深刻探究、穷尽,“物”就是万物的本原,体现了朱熹注重实践活动的思想,掌握“理”的办法是格物致知;陆九渊注重“内心”的反省,掌握“理”的办法是发明本心。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明“理”的方法9.中国古代把请人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称为“润笔”。至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他物质报酬的观念,甚者以“润笔为生”。材料能说明A.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B.儒家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C.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D.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答案】B【解析】【详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强化,文化专制是加强,不是放松,故A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的观念”,说明儒家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发生变化,所以B选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故C错误;材料没有白银流通扩大的信息,故D错误。10.明清时期,新兴的中小市镇大多突破了传统“王制(国家城市建设中的宫殿、住宅及街道的制度性规定)”规划下的城市建设,呈现出无计划的无序性建设状态。这主要是由于A.工商业经济的发展B.国家不重视市镇的管理C.封建君主专制走向衰落D.城镇建设技术极度落后【答案】A-6-【解析】“新兴的中小市镇大多突破了传统‘王制’规划下的城市建设,呈现出无计划的无序性建设状态”表明城市突破坊市界限,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正确;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11.京剧脸谱在中国戏剧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曹操是建安时期的文学家,曾统一北方,可谓文武双全。由于与“正统”有背离之处,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京剧曹操脸谱是个“白脸”奸臣。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对历史人物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艺术成就的评价C.文学艺术上的历史人物故事完全是虚构的D.中国传统社会评判历史人物受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A项错在“左右”,说法绝对,故错误;B项错在“决定”,说法也太绝对,故错误;文学艺术上的历史人物故事并不是完全虚构的,有的是真实的,故C项错误;因为曹操与“正统”有背离之处,所以尽管曹操是文学家,曾统一北方,可谓文武双全,但仍然在京剧脸谱中被视为“白脸”奸臣,这明显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12.中国古代史学家多以封建制和郡县制来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顾炎武希望“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这反映了顾炎武A.呼唤圣人有浓厚的人治色彩B.以地方自治反对君主专制C.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D.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意思是把封建制的一部分意义放入郡县制中,那么天下可以得到治理,由此可以分析出顾炎武主张给地方一定的自治权,以此来反对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7-13.1876年,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办学主旨为:“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王韬主持书院期间,“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材料体现该书院A.中体西用的办学理念B.文化渗透的办学目的C.经世致用的办学特色D.中西并重的办学内容【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格致书院的学习内容“工艺之法、制造之理”“旁及时事洋务”可知,格致书院突出学以致用,利国利民,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分析得知,格致书院的办学主旨体现的是“西用”而非“中体”,故A项错误;格致书院的办学是“以西学为主”“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与文化渗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说明格致书院重在学习西方,故D项错误。14.《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以A.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B.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C.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D.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故A项不是其共同点;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的途径,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以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的蓝本只有孙中山等人,故C项错误;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制还是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8-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学习西方的历程·维新思想、民主共和【名师点睛】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出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15.晚清中国输入进化论思想后,形成了天演进化思潮。后来其倡导者们在思想上发生了分歧,一种是和平渐进论,反对革命突变,再一种是革命突变论,注重质变、飞跃。这说明进化论A.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B.得到了创新发展完善C.是维新变法的直接原因D.成为民主革命的理想【答案】A【解析】材料意思是进化论传入到中国,有两种道路,这是和当时的政治有关,当时中国存在两条路,一种是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另一种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思想,故A项正确;“完善”的说法是错误的,两种道路最终没有在中国走通,故B项错误;是维新变法中严复才引入了进化论,C因果颠倒,错误;材料中是说有两种分歧,D项只说了一种,故D项错误。16.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A.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B.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C.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D.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天演论》
本文标题:四川省成都七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43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