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
-1-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材料反映了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B.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统治C.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D.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可知,统治者利用宗族关系来强化统治,故B正确;材料反映天子、诸侯重视宗族关系,没有涉及“民间”,排除A;根据“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可知,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不相同,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联系所学宗法制的目的分析解答。2.【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而奏事”。这说明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2-【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可知体现的是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①正确。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可知体现的是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④正确,①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刺史和监都是监察地方的机构,②错误,BD选项排除。秦汉监察体制都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的,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③错误,C选项排除。3.明清时期出现“典卖现在之产,稀图未然之益,合什伯小分为一大股”的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而山东人刘滋世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材料说明A.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再生产B.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开始出现C.出现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D.政府已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可知,材料反映了把土地权转化为商业资本、商业资本又用来购买土地,说明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故C正确;材料反映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排除;明清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4.下表为明清思想家的一些主张。“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庶人非下,侯王非高”李贽《焚书》“上统之则乱,分统之则治”王夫之《读通鉴论》-3-“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顾炎武《日知录》“破国亡家,流毒无穷,孰为之而孰主之?非君其谁乎!”唐甄《潜书远谏》表中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反映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要求B.都提出了实行仁政的主张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D.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中所示明清思想家的一些主张,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明清时期只有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没有形成资产阶级,这些思想家的一些主张也不能从本质上体现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愿望,A项错误;明清思想家反对权威和君主专制等主张,与“仁政”不符,B项错误;明清思想家反传统的一些主张,仍属于儒家的经世致用,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项不符合史实。5.19世纪末,湖南维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祟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体现了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B.中体西用是维新派宗旨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D.东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思想家在宣传近代西方民主的同时,由主张推崇孔教,说明其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在近代东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使得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充满了复-4-杂性,D符合题意;A选项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不是材料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故A选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C不正确。6.下图为近代中国三种资本经济的资本投入曲线图。该图反映了A.官僚资本长期打压民族资本B.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日益深人入C.外国资本保持着绝对优势D.民族资本一战时期发展最快【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官僚资本一直保持在民族资本之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一直被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挤压,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三种的资本投入,没有体现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故B项错误。外国资本的优势在1936年时逐渐消失,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是1914年7月—1918年11月,此段时间内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增长幅度基本一致,故D项错误。7.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一个时代的节点,是千年荣耀的骄傲与近代百年屈辱的交汇点,中国知识精英在这个节点重新寻找方向,开始踏上救赎国家,救赎民族,乃至自我救赎的道路。材料中“一个时代的节点”指的是五四运动A.走上了工农联盟道路B.引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C.发展了三民主义思想-5-D.指明了民主革命新方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是中国人民一次较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一个节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也是一个节点,故D选项正确;走上工农联盟道路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而不是五四运动时期,故A选项错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不是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故B选项错误;五四运动与三民主义思想无关,并且没有发展三民主义思想,故C选项错误。8.下图描述了1952~2013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农就业)人数的演变路径。据图示“①、②、③”三处非农就业人数大跳跃可以推知A.计划体制一直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B.非农就业大跳跃是政策调整的结果C.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D.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快【答案】B【解析】【详解】分析材料中图片信息可知,图中A、B、C三处的非农就业大跳跃大致是在1958年、1978年和1992年。根据所学可知,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量农业劳动力被大炼钢铁和工业虚假膨胀性生产所占用,非农就业人数出现非正常性大量增长;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推进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出现显著增长;1992年,随着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大量农-6-村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非农就业人数出现明显增长。故答案为B项,A项排除。C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遭遇重大挫折,排除;D项,从图片内容中得不出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快,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9.罗马共和国时期,西塞罗提出:“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规则,它与自然相吻合,适合所有的人。”到了6世纪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里论及万民法和市民法的关系,他说:“法律或者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在任何情况下均改变不了万民法的规则”,这说明此时A.万民法确立了与自然法相似的法律地位B.西塞罗的法律见解在东罗马时期被推翻C.市民法在罗马法发展史上始终居于核心D.自然法的适用范围大于市民法和万民法【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西塞罗提出:‘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规则,它与自然相吻合,适合所有的人’”可知,自然法是高级法,是永恒不变且适用于所有人的,这就确立了自然法在法律上的最高地位,而6世纪的盖尤斯认为“法律或者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在任何情况下均改变不了万民法的规则”,说明万民法的适用范围广并蕴含普世价值,体现了自然法的普遍性,使得万民法具有了和自然法相似的高级法的地位,故选A。万民法中蕴含了自然法的某些普世价值,故才会出现后世法学家“万民法即自然法”的看法,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在盖尤斯时期,万民法的地位要高于市民法,排除C;万民法在6世纪已经取得了和自然法相似的法律地位,适用范围同样非常广泛,排除D。10.启蒙运动提倡“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委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反映启蒙运动A.维护人权,追求公平B.宣传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7-C.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D.反对专制,强调人民主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委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可知,受托人是人民的办事员,如果不能履行责任和义务,人民有权罢免,这强调了人民主权,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契约关系,强调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没有体现维护人权,追求公平或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问题,故A、B选项错误;启蒙运动提出了三权分立等理想社会的蓝图,但材料中没有体现理想的社会蓝图,故C选项不是材料主要反映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11.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A.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B.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性C.强调不均衡发展轻重工业、农业的迫切性D.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可知,斯大林是在强调暂时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迫切性,体现出轻重工业、农业不均衡发展的特点,故C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时期没有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错误;材料强调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迫切性,B无法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并没有直接提到农业集体化政策,故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史实分析解答。12.美国人迈克尔・赫德森曾经指出:“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美国与轴-8-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从二战后的史实来看,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把苏联排挤出中国B.肯尼迪迫使赫鲁晓夫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C.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建立D.美国加强区域合作并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美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可知,材料的国家关系主要指的是美国和欧洲之间的竞争关系,因为二战后美苏两国的盟友关系破裂,两国在长期敌对状态下很少以外交谈判方式来解决纠纷,经常采用相互威胁和意识形态攻击等方式,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即是美国是通过外交手段获得的重大胜利,美元获得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材料讲的是美国和欧洲间的关系,排除AB;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于1994年,世界格局已经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
本文标题: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61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