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七月检测试题(含解析)
-1-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七月检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和殷商时期相比,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A.突出人的作用B.强化神权色彩C.注重道德治理D.依赖血缘纽带【答案】A【解析】据材料“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惟德惟民的治国思想,突出了人的作用,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统治者强化神权色彩,故B错误;注重道德治理,说法过于片面,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依赖血缘纽带的理念,故D错误。故选A。2.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台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由此可见A.元行省长官的权力独大B.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D.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答案】B【解析】【详解】元行省制下地方官员有“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但受中央制约,以加强中央集权,选择B。材料中提及元朝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制和圆署会议制,其目的在于制约地方行省长官,防止其权力太大,选项A排除;地方权力受中央制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变相加强了皇权,故排除C;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互相牵制,与元朝无关,故排除-2-D。。【点睛】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住元朝实行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基本知识点即可解答本题。3.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选拔A.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B.注重出身和门第C.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D.注重基层实践经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唐宋时期高级官员的选拔,必须曾经任过州县官员,由此可知,当时的高级官员的选拔注重基层实践经验,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注重出身和门第,故B项错误;察举制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故C项错误。4.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皇权被严重削弱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D.内阁制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皇权是不断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A;C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而且题干信息也体现不出,均排除;明朝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内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故选B。5.唐代,向中央入贡丝织品的巴蜀州郡有20多个,入贡的丝织品中仅“绫”这一类,就有宜-3-州的“细绫”,遂州的“樗蒲绫”,彭州和汉州的“交梭绫”,梓州和嘉州的“水波绫”“鸟头绫”,阆州的“重莲绫”。这说明巴蜀地区A.丝织品形成地域特色B.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C.纺织品劳动分工细密D.丝织品地域发展水平不均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州郡进贡的“绫”品种不同,具有地域特色,故A项正确。入贡的丝织品是给中央政府用的,并不是民众的主要衣料,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看不出丝织业中的分工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各地进贡的绫的质量差异,故D项错误。6.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答案】B【解析】农民通过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使得自身的生存体系更加完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愈发完善,增加了小农经济的韧性,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小农本身的性质没有变,不会对地主所有制经济有所冲击;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身自由的问题;D选项错误,这一内容实际上对小农经济是一种维护。7.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经济结构发生转型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江浙地区从粮食重地变成了布纱重地,这属于经济结构发生转型,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均是在明清时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从粮食到布纱,这属于经济结构的转型。8.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绅商”、“儒商”频见于当时的历史文献。仅商人捐监一项,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道光十年(1830)就出现了二十余万。上述材料可用于论证A.嘉道时期的学术转向B.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君主专制D.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内部动力【答案】D【解析】“士商相混”的现象反映出的是明清之际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依旧存在,但是也抵挡不住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点,故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商人和士人之间的问题,而不是学术转向问题;B选项错误,“绅商”、“儒商”并不代表着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他们虽然有经济基础但是依然需要统治阶级的肯定;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冲击这一点。9.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5-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答案】C【解析】“孝悌”“血亲之爱”“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说明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结合体现,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并不是统一的信仰,故A错误;仁是维护等级秩序体现,不是掩盖,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遏制人欲思想,故D错误。【点睛】.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10.东汉中期的顺帝在继位前历经磨难,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革新政治,把汉文帝作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楷模,认为当时国家的残破局面正是由于“政失厥道”。这表明他()A.主张遵循黄老之术B.反对治国尊崇儒术C.强调治国外儒内法D.推崇孔子礼制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汉文帝时期采用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恢复经济,故A项正确;“政失厥道”意即针对独尊儒术,但未提出效仿汉文帝的什么措施,故B项错误;外儒内法始于董仲舒新儒学获得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汉文帝时期尚未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东汉顺帝的治国思想•黄老之术11.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6-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C.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答案】D【解析】这些通俗教育读本在于“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即逾越理学艰深的哲学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生活原则,这体现了理学的世俗化,故D项正确;南宋时期理学还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政府不可能会保障平民受教育的权利,故C项错误。12.明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中,王夫之提出“理寓欲中”,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密不可分的,倡导“欲中求理”和“遂民之欢”。这反映出当时A.理学统治地位的丧失B.社会民众对个体价值的追求C.儒学世俗化的完成D.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答案】D【解析】明代封建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是对宋明理学思想的批判,故D正确;此时理学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故A错误;个体价值追求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儒学一直是官方化,不是世俗化,故D错误。13.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社会舆论空前活跃。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C.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7-【答案】B【解析】【详解】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A错误;由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故“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故B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推翻封建专制的统治,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和史实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4.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A.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B.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人民政府,以及大会代表和政府委员均有一定的民主人士等信息来看,这次会议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即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故答案为B项。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排除A项;1949年一届全国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排除C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排除D项。点睛: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次讲话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敌人;提出土改的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8-发展农业生产;提出革命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15.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以后,如果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后这一税法在长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这有利于A.打击不法企业偷税漏税B.增强民族工业企业的竞争力C.收回我国关税的自主权D.清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管理【答案】B【解析】材料“如果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后这一税法在长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可以得出,所述收税方法有利于减轻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税收负担,进而起到增强民族工业的竞争力的作用,
本文标题: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七月检测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73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