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四川省雅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文科综合部分共300分,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各三部分,考试时间共150分钟。历史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情况,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是古代世界唯一一个能够借助非常有限的基础性条件就得以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并绵延悠久的国家。西周已具备的“条件”是A.通用的表意文字系统B.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C.普及的儒家意识形态D.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文字。西周时期出现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这种文字的特质就是汉字非拼音的特点,该特点使其容易克服方言的差异和其他更大的语言障碍,有利于汉民族意识的强化,符合材料中“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的含义,故A项正确。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是秦统一之后推行,故B项错误。儒家意识形态确立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时期,故C项错误。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是在秦统一之后实行,故D项错误。-2-2.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可知反映了当时官方对农业经济的重视,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官方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不是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故排除A项;争霸战争对农业的推动和耕作技术的突破在材料中都无从体现,故排除C、D项。【点睛】本题的关键内容在于官府“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和农业生产”,由此体现了官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3.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图1、图2即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这表明战国燕“平阴都司徒”印战国齐“东武城攻师鈢”鉨A.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B.战国官印具有统一的风格C.战国时期集权体制逐渐形成D.玺印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答案】C-3-【解析】【详解】根据“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可知官印的出现说明开始出现由君主任命的官吏取代世袭官吏,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题干内容无法证明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故排除A项;根据燕齐两国官印的内容明显可以看出风格不统一,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玺印制度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而不是导致阶层固化,故排除D项。4.《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B.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D.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有助于政府加强对人口的掌握和控制,从而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故选D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反映的是管理百姓的方式由亲缘转向地域,故排除A项;编户齐民制度主要是加强了政府对人口的控制,并不会扩大士阶层和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故排除B项;该制度不利于地主兼并土地和隐匿人口,故排除C项。5.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还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以减轻吏卒供给输送的劳苦。这些做法A.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B.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C.造成了各诸侯国势力的膨胀D.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4-【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实行‘三十税一’,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可知,体现的是汉初“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西汉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故答案为B项。A项,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造成诸侯势力膨胀属于郡国并行制的弊端,排除;D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王朝的传统政策,没有改变,排除。6.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中叶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权威的加强B.儒学正统地位形成C.选官制度的变革D.文化专制空前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西汉中叶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中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文学创作的变化,故A项正确;BCD项是A项的具体表现,排除。7.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这一主张传承了A.孔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治国思想C.孟子的义利主张D.墨子的兼爱思想【答案】B-5-【解析】【详解】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材料“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体现重视赏罚,是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与荀子的王霸并用的治国思想一致,故B正确;孔子的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孟子的义利主张与“庆赏罚刑”的主张不符,排除AC;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互相关爱,不涉及“庆赏罚刑”,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联系所学荀子的治国主张分析解答即可。8.汉代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大清律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种财产继承规则A.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B.表明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D.反映出诸子家庭权利平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从汉代“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到清代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可知这种财产继承规则有助于增加小农户口和家庭数,从而有利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故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财产继承规则,不是社会阶层流动,故排除A项;财产继承规则的变动并不不一定导致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故排除B项;虽然财产继承中身份差别被淡化,但并不代表诸子家庭权利平等,故排除D项。【点睛】“止以子数均分”有助于诸子自立门户,从而增加户口数和家庭数,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延续。9.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居于汉唐之间的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这是因为东晋南朝A.皇帝励精图治B.士族品行高洁-6-C.皇权相对孱弱D.选官制度先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东晋、南朝门阀势力强大,世家大族在政治上非常强势,导致皇权孱弱,从而使依附于皇权的母后、外戚和宦官没有机会进行专权,故选C项;东晋南朝没有母后、外戚和宦官的专权主要是由于皇权的孱弱,并非是由于皇帝励精图治、士族品行高洁和选官制度的先进,故排除A、B、D项。10.前燕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权,前燕蓟县士人李廆的墓表上刻有“永昌三年正月廿六日亡”的字样。而永昌却是东晋元帝的年号。类似情况在该时期的墓葬中多有反映。这些现象表明当时A.北方民族融合开始出现B.北方政权更迭非常频繁C.国家统一得到普遍认同D.儒家正统观念影响较大【答案】D【解析】【详解】李廆是前燕蓟县人氏,却在墓碑上刻有东晋皇帝的年号,说明汉族士人在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下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认可,故选D项;材料内容和北方民族融合、北方政权更迭无关,故排除A、B项;北方部分士人在墓碑上使用南方东晋皇帝的年号并不能说明国家统一得到普遍认同,故排除C项。11.据下表可以推知,西晋时期全国所辖郡数秦岭淮河以北所辖郡数秦岭淮河以南所辖郡数西汉1037429-7-西晋1628676A.统治疆域得到扩大B.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C.北方政局相对稳定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与西汉时期相比较,西晋全国总郡数有所增加,增加部分主要是南方,南北方郡数差距明显减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说明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故选D项。郡数的多少并不能反映同时疆域是否扩大,故排除A项;郡数的变化也无法说明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和北方政局相对稳定,故排除B、C项。12.魏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君主的种种奇异之处,都能在华夏历史上帝王圣贤的“奇异库”中找到,这些神异行为或现象原本是华夏帝王们专属的符号。这反映出魏晋时期A.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B.门阀世族政治强化C.君权神授理论系统化D.夷夏观念日益固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华夏历史把魏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君主都视为华夏帝王,可知魏晋时期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门阀世族政治,排除B;材料信息与君权神授理论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认同感增强,而非夷夏观念日益固化,D错误。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题~第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8-15题~第1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8分)【答案】(1)变化:从承认南越国半独立状态到制度统一,从尽力维持和平到武力解决。原因:汉朝社会经济状态从凋敝到繁荣;汉朝政治上从分封诸侯王到全面解决诸侯王问题,北方匈奴的威胁基本解决;南越国经济发展,分立的趋势明显。(12分)(2)意义:结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8分)【解析】本题是以区域历史和国家统一为主题进行考查。(1)“刘邦称帝之后,遂封赵佗为南越王”实际上承认了它的半独立姿态,到吕后、汉文帝时期,双方多次交战,汉朝武力解决,再到汉武帝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9-地统一的制度法令,最终在制度上得到解决。主要突出汉朝时岭南地区的政局状态和解决方式的变化。(2)中央王朝
本文标题:四川省雅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7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