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1-2019-2020学年度高二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32题,每小题2分)1.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B.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C.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D.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2.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3.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A.荀子B.墨子C.孟子D.老子4.历史学家张岂之在《中国思想史》中提到:“他站在弱者、寡者、贫贱者、愚者的立场上批判现实,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爱无厚薄”。“他”最有可能是A.墨子B.韩非C.荀子D.庄子5.《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攻守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这主要反映出,《孙子兵法》()A.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B.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C.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D.蕴含了朴素的唯物思想6.《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下表可知当时()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2-A.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B.神权色彩异常浓厚C.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D.儒家思想已经形成7.2007年7月17日,第七届“中华传统文化研修班”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研修主题是“《论语》与修身”,有来自大陆及港、澳、台的近百名师生参加了此次研修活动。两岸四地的师生共同研修《论语》的现实意义是()①传承民族传统文化②提高个人修养③成为联系中华民族的纽带④有利于促进祖国的统一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②③④8.汉代规定:“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在门户上题字以示表彰),以兴善行。”该制度的推行意在()A.维护儒学正统地位B.调解宗族邻里纷争C.正风敦俗教化民众D.加强思想舆论控制9.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A.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B.“六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C.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D.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10.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胥:全,都)而为夷也?”这说明他()A.主张将儒、释、道融合,三教合流B.在思想上带有极端狭隘的民族偏见C.提倡儒学复兴运动,力图重建信仰D.反对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11.宋代正处在天下分裂、动荡的环境之下,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理学家“与时偕行”,将《大学》中的“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意为用''平均”的理念去治理国家。例如陆九渊就曾提出“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据此可知,宋代理学家()A.挑战了先秦儒家思想的权威B.具有强烈的济世精神C.重构维护君主专制的道德观D.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12.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A.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B.彻底冲破传统思想束缚C.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D.体现近代民主思想萌芽-3-13.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指出:“儒者立教,日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动於妄也:医者立教,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亦所以防此火之动於妄也。”这表明()A.《格致余论》影响理学发展B.理学和中医学相互影响C.朱丹溪是理学集大成者D.理学和医学有其相通之处1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A.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B.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朱熹的“格物致知”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16.宋代的程氏兄弟程颐和程颢说:士人微谦退之节,刑虽繁可奸不止,官虽冗而材不足,此盖学校之不修,师儒之不尊,无以风劝养励之使然耳。这说明当时程氏兄弟认为()A.研究学问是士应尽的义务B.应重视百姓的生计问题C.当时社会矛日益尖锐D.教育事关社会风气形成17.历史学家黄仁宇评述明代思想家李贽时指出:“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李贽倡导的)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这段材料意在说明李贽的思想()A.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有限B.民主色彩淡薄C.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D.遭到统治者的摧残18.唐甄(1630—1704)在《潜书·全学》中说:“自秦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哉!”。与唐甄观点相似的是()A.“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B.“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C.“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D.“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19.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4-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下列对顾炎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对君主制度B.倡行“郡国并存”制度C.主张削弱君权D.具有近代“民权”意识20.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B.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D.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21.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幕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A.“理”与“气”的地位B.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C.唯物论与唯心论D.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22、明清之际,有人指出“以西法为有验于今,可也,如谓不易之法,务事求进,不可也”,并反对“喜立异而缺稽古之功”。这反映出当时()A.兼采中西已成为学界共识B.对西学东渐的现象有所反思C.西学作为夷狄思想被排斥D.西学中源仍旧束缚民众观念23.吕思勉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中说:“遍翻儒家的书,也找不到一句人君可以虐民,百姓不该反抗的话。所以民贵君轻,征诛和禅让,一样合理,自是儒家一贯的理论。”由此可知,吕思勉认为儒家思想()A.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具有可贵的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C.将禅让制当作最好的选君的办法D.为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提供依据24.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25.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般思潮,马克斯·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哲学的突破”。这里的“哲学的突破”表现在()A.对物质世界的探索B.对道德观念的重视-5-C.对人类自身的探索D.对人权应用的创新26.“他们并不把事情本身认作有效准,而是把事情归结到感觉上面,以感觉为最后因由”。以下属于“他们”这一学派的是()A.普罗塔戈拉B.柏拉图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27.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本质,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査,要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这反映出他主张()A.不断地认识自我B.人是万物的尺度C.肯定美德的作用D.人生而自由平等28.苏格拉底在被陪审法庭判处死刑后写到:“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这表明苏格拉底()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反对贵族专权暴政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捍卫法律至上原则29.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B.美德即知识C.逻辑三段论D.理念论30.亚里士多德多次提到一个人注重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曾经说:“人在达到德行的完备时是一切动物中最出色的动物;但如果他一意孤行,目无法律和正义,他就成为一切禽兽中最恶劣的禽兽。”这里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A.不受法律约束的人与禽兽相同B.禽兽不需要法律和正义的道德约束C.人应遵守法律、坚持正义D.古希腊公民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情操31.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柏拉图则提出“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其共同点是()A.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B.突出了理性主义的观念C.动摇神学统治树立人的尊严D.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觉醒32.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6-A.仁政和道德教育B.王道和民主政治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D.实行人治和法制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33.(2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材料二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材料四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巨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深刻而新颖的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批判、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摘自岳麓版教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及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12分)(2)指出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7-(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李贽的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4)指出材料四中这种“进步思潮”有何意义?(3分)33.(13分)学习、借鉴和传承、创新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材料二: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8-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本文标题: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82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