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北京市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
1北京市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1.春秋时期,周襄王被其弟太叔带赶跑,晋文公约会诸侯用武力平定了太叔带的叛乱,恢复了周襄王的地位,博得了“尊王”的美名。城淮大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其霸主地位得以认可。这说明A.传统政治体制受到冲击B.晋文公成为第一个霸主C.宗法制度已经开始瓦解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宗法分封体制。从材料信息看,先是太叔带叛乱,再是晋文公约会诸侯平定叛乱,恢复了周王的地位,说明当时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冲击,当时的政治体制已经动摇,故选A项。分封制虽“受冲击”,但宗法制仍存在,故C项错误。春秋第一霸主是齐桓公,排除B项;周天子已经无力控制诸侯,但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排除D项。2.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人口问题。在当时条件下,疫病多少主要和人口密度有关,南方经济未完全开发,相对疫病频率低;北方经济开发程度高,人口密度高,疫病次数自然较高,所以正确选项为C。西汉时期南方开发晚,统治相对薄弱,发展程度远不及北方,故可排除A,D项。同时期,北方(主要指中原地区)也相对稳定,故B可排除。23.宋代实行差遣制度,无论地方或中央官员,他们的官名和所任职务大都分离。当时有所谓“官”、“职”、“差遣”的区别。“官”成了一种等级待遇,“职”是一种加官,“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一举措A.便于皇帝驾驭群臣B.结束武人专横跋启局面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材料信息看,宋代官名和所任职务大都分离,有“官”、“职”、“差遣”的区别,这一做法导致权力的分散,便于皇帝对群臣的驾驭,故选A项。这一举措不局限于武人,结束武人专横跋启局面属于军事方面的举措,故排除B项;这一做法导致官员剧增,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这一举措不仅仅针对地方官员的,排除D项。4.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乾隆时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租佃关系日渐发展C.市镇经济趋向繁荣D.大量人口流向城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清租佃关系。根据材料中“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明清时期农村租佃关系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未体现雇佣关系,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在“大量”上,封建地主阶级只是少数人口。5.梁启超曾说,魏源所谓“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以夷长技以制夷”之三大主义,3“由今观之,诚幼稚可笑,然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其意在强调魏源A.抛弃了藐视西方人的传统观念B.改变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C.找到了反抗外国侵略正确途径D.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先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学习西方思潮。据题意可知,魏源之“攻夷”“款夷”“制夷”三大主义皆是回答如何学习西方,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首要话题,故能“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答案为D项。当时夷夏之辨仍流行,对西方仍用蔑称,故A项错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标志是总理衙门的设立,近代外交观念尚未形成,排除B项;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只是初步的,尚未找到反抗外来侵略的正确途径,排除C项。6.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报刊中时常出现的时髦名词,没有人禁止赞扬苏俄的暴力革命,以俄为师成为立志改造中国的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这反映出当时A.北洋军阀政府思想控制松弛B.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D.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早期传播。材料中所述“社会主义”“苏俄”“以俄为师”“时髦名词”“共同选择”等信息反映了当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迅速传播,故C项正确;北洋军阀时期虽一度思想控制松弛,但与材料宣扬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旨不相符合,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救国方式有多种,并未达成共识,排除B项;社会主义此时也未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排除D项。7.如表为《申报》中“民族”和“中华民族”词语使用频率变化表,这些变化表明4年份“民族”可检索出的条目(条)“中华民族”可检索出的条目(条)19112431925502811928111918319392369372A.民族主义生成依赖于大众传媒B.国家的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C.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意识提高D.民族危机提高了国人民族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此时期“民族”、“中华民族”等词汇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历次的列强入侵推动了国人民族意识的提高,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大众传媒不是民族主义生成的主要途径,这种现象主要与当时社会局势有关;B选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1911-1939年期间“民族”、“中华民族”等词汇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这是此时期列强入侵的结果,不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8.1986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计划在上海独资办厂,但当时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最后只能采取合作办厂的方式解决,这是第一家中美合作企业。这说明当时A.经济体制滞后于时代要求B.国企改革增强自身的竞争力C.中美间经贸关系一度受挫D.这一做法有悖于全球化趋势【答案】A5【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当代改革开放。由材料可知1986年不允许外商独资办厂,说明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陈规旧制,明显落后于现实需要,故选A项。不允许独资办厂,是体制上的限制,不是国有企业竟争力增强的结果,另外当时的中美两国关系趋向缓和,故B,C项错误;不允许独资,但允许合资,这不能说是“有悖于全球化趋势”,故排除D项。9.在雅典,任何公民大会通过的法案若与现行法律相悖,或通过的时候不符合法定程序,公民可以在法律通过一年内向法庭提出诉讼,追究法案提出者以及会议主持者的责任,这被称为“违法法案指控”。这一做法表明A.公民大会地位被破坏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追责制利于权力制约D.民主制度受到挑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度。据题意可知,所谓“违法法案追究”实际上就是一种追责制度,其用意在于督促立法有关人员一定要立足于正义和公正,说明该规定对权力机构有一定制约作用,故C项正确。该规定并未破坏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的地位,排除A项;雅典的法律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排除B项;追责制是为了维护雅典民主制度,故D项说法错误。10.18世纪的英国学者亨利菲尔丁描述当时的社会状况:“贵族都仿效王公的富丽堂皇,绅士都渴望贵族的得体庄严,商人走出柜台占据了绅士的空位,混乱不止于此,直到社会最底层,他们也渴望超越属于他们的层次。”这一现象反映了A.奢侈消费阻碍了英国的社会转型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已被认可C.世界市场形成改变人们生活观念D.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6【详解】从题干中的“贵族都仿效王公的富丽堂皇,绅士都渴望贵族的得体庄严,商人走出柜台占据了绅士的空位,混乱不止于此,直到社会最底层,他们也渴望超越属于他们的层次”的信息可知,亨利·菲尔丁对当时英国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社会秩序的现象持一种担忧的态度,故D项正确。奢侈消费会推动社会消费品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提倡自由竞争,与题干无涉,故B项错误;世界市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1.1921年10月,苏俄政府重建国家银行,统一管理货币流通事务。1922-1924年,实行货币和财政改革,稳定卢布币值,规定工商业税额。这一做法A.强化了国家计划管理B.恢复了商品货币关系C.加快了工业的国有化D.实现了对工商业改造【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中“1921年”1922-1924年”可知当时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根据材料中“货币流通事务”“工商业税额”等信息可知,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B项正确;计划经济形成于斯大林时期,排除A项;C项与新经济政策不符,也属于斯大林时期;D项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排除。12.如图为联邦德国的一幅讽刺漫画,标题为“在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路上”。这表明A.欧共体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大B.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利益之争7C.法国主导了欧洲一体化进程D.英国与欧共体诸国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依据漫画,当英国轻松地越过比利时、荷兰以及卢森堡后,横亘在他前方的是硕大的难以逾越的法国,寓意英法之间的矛盾关系,英法争夺欧共体的主导权,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欧共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平衡,故A项错误;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法国的主导作用不如德国,故C项与史实不符;英国加人欧洲共同体的阻力主要来自法国,漫画也没有说明英国受到其他国家阻碍的信息,故D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65年,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马尼拉帆船航线,从美洲到亚洲实现直航。自菲律宾甲米地港启航,利用东南季风,向北航至北纬38°——40°,再利用西风向东航行,至北美洲阿卡普科港,然后大帆船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口,史称“太平洋丝绸之路”。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在太平洋建立循环贸易体系。中国船把丝绸、瓷器、工艺品运到马尼拉,西班牙船把中国货转运到阿卡普科,然后,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白银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的商品,如此循环。——据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等材料二“陆上丝绸之路”以张蓦通西域为开端,是西汉王朝官方开辟的一条“政治之路”,文化交流和商贸活动是它的“副产品”。同时期大规模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海洋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进行“大型”与“官民”兼具的外交与商贸活动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同为国家行动,是以“和合文化”为特色的外交活动。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文明,通过“下嫁”“和亲”等方式与周边政权和平共处,建立友谊。——摘编自刘庆柱《关于“海丝”与“陆丝”对比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及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丝绸之路与太平洋丝绸之路的不同特点。8【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西方进行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白银需求量大;中国手工业发达。影响:促进了西方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利于西方殖民扩张;加强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白银流人中国,加大了明朝白银货币的流通;有利于美洲的经济作物传人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加快了美洲社会经济的发展。(2)时间上:前者历史悠久,后者兴起于新航路开辟之后;航线上:前者横贯欧亚,后者连接亚洲和美洲;性质上:前者以政治为主,涉及经济文化,后者以经济交往为主;交流物品:前者以丝绸、瓷器为主,后者以白银为主;交流方式:前者主要以和平方式,后者以殖民掠夺为主;规模和形式上:前者规模大,以官方为主,后者规模小,以民间交往为主。【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可从西方和中国两个方面切入分析,具体结合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明朝商品经济繁荣和手工业发达等主干知识来回答。影响:结合书本所学关于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等知识,从对当时中国影响和对世界(尤其是西方)影响两个角度切入分析。(2)不同特点:根据材料“西汉王朝官方开辟的一条政治之路”“1565年”可得知,时间上:前者历史悠久,后者兴起于新航路开辟之后;根据材料“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进行“大型”与“官民”兼具的外交与商贸活动交通路线
本文标题:北京市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84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