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西省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
1江西省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B.儒家学者并不关注社会现实C.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D.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2.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A.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B.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表明老子()A.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B.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C.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D.是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4.宋明理学的出现,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道的分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由此可见,宋明理学A.使中国思想发展到成熟时期B.极大地推动传统儒学的发展C.涵盖了儒、释、道三派思想D.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体5.有学者认为:“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6.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强调制度与秩序B.重农抑商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7.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尔无天理!”乙骂甲:“尔欺心!”王守仁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王守仁解释说:他2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A.追求理论的大众化B.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C.提倡“知行合一”D.赞成天人感应8.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印刷术促进儒学传播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的日益兴起9.下表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从对表中人物等级的安排可推测,东汉()A.在文化上尊孔崇儒B.在经济上重农抑商C.在政治上无为而治D.在用人上乡举里选10.黄宗羲、唐甄等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A.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本质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11.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李贽这些思想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C.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D.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12.宋代的婚俗中,“娶妻不顾门第,直求资财”的风气盛行,在通婚书上要写明男女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财的表现十分明显。在迎亲之前,男方要送花粉一类的东西“催婚”,女家要用帐幔、被褥之类的装点新房,称为“铺房”。以下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反映了传统婚俗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B.反映了儒家思想对婚姻的影响C.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13.唐到北宋,养老院基本上由政府筹建,宋金对峙后期,金国汉人刘厢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财产建“孤老院”,此后,宗祠集资的民间养老院在宋金多地兴起。民间养养老院兴起的主要3原因是A.儒学复兴的影响B.等级观念的淡泊C.经济的复苏发展D.以政用强制的结果14.苏格拉底受审时所作的申辩:“雅典人啊,不要以为我现在是在为我自己申辩,我是在为你们而辩……因为你们要杀死我的话,就很难再找到一个像我这样的人;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反映了苏格拉底A.崇尚理性的生活观念B.好奇多思的智慧特征C.探究事物的创新精神D.怀疑现实的批判意识15.在古希腊的服饰设计中,男女通用的“多利亚”服饰,向外翻折的复式底边与穿着者的肚脐平齐,正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女式服装“雅典娜”中,腰带的设计使用凸显了上下身的比例关系。这些设计反映了当时希腊A.平等自由理念B.崇尚理性之美C.开放包容精神D.注重功利实用16.“在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A.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B.都代表被统治阶级的利益C.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D.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17.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A.儒家思想始终是主流思想B.儒家思想本能排斥其它学说C.名家和佛教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D.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特点18.苏格拉底认为有关世界的“事实判断”不等于有关世界的“价值判断”,世界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而是因为存在着一种使世界万物都追求完满性的力量。由此可以推知,苏格拉底已意识到A.人类应与世界万物和谐相处B.认知世界应根植于理性C.人类依靠自身可以认知世界D.自然运行有其自身规律19.马丁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这反映了他A.主张建立民族教会B.宣传“因信称义”C.主张建立廉俭教会D.宣扬“先定论”420.马丁·路德提出“履行世俗内的义务是讨神喜欢的唯一之道,此一道路且唯独此道为神之所愿,也因此,任何正当的职业在神之前绝对具有同等的价值”。这一主张①有利于新兴资本主义发展②体现了“因信称义”的思想③有利于提高君主权威④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1.14世纪末,佛罗伦萨的市民代表谈到由于对宗教的信仰和对上帝的敬畏之情都已消失殆尽,因而人们无论起誓或做什么许诺,早已成为空话,只是在对自己还有利的时候才遵守;起誓或许诺只不过是为了进行欺诈而采取的手段。”这表明A.社会发展呼吁理性时代到来B.文艺复兴思想局限于城市环境C.世俗精神催生人文主义意识D.宗教信仰在佛罗伦萨已不存在22.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A.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B.挑战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C.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D.有利于德国民众获得自由精神23.学者文德尔班在《哲学史教程》中描述:“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A.推动雅典城邦民主制度的发展B.使雅典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C.推动了古希腊人的怀疑精神系D.推动了个人私欲的膨胀24.彼特拉克跳出中世纪抒情诗的框框,以丰富多彩的色调,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恋人劳拉的形体之美,并把歌颂劳拉和描绘自然结合起来。这反映出人文主义学者A.提倡享乐主义B.热爱现实生活C.主张民主科学D.推崇人类理性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25题16分,26题22分,27题14分,共52分)25.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5材料二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反对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反对教会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强调人的作用。——马世力《一本书读懂世界史》材料三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苏格拉底对人性研究的历史价值。(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和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4分)26.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帝在策问中提出,“今子大夫待诏百有余人,或道世务而未济,稽诸上古之不同,……将所由异术,所闻殊方与?”——刘蔚华、赵宗正《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请回答:(1)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针对汉武帝的策问,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对策?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并说明理由。(8分)(3)明清时期,儒学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批判、继承儒家思想,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6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材料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重要特征和核心内容就是看重人的尊严、重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但更深远的价值和意义却在于随之而来的人的力量、潜能、人的创造能力和理解能力等的被认识和被发现、从而认识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的关系,这正是人文精神之精髓所在、是其深层内涵。这是一种由对于感性生命的追求、过渡,上升到理性精神的升华,是人类追求的结果,这也正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同古希腊人本主义的最大区别。——邹丹《文艺复兴:人性的张扬与反思》材料二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为:一方面,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一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成长的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摘编自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1)据材料一,归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并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与古希腊人本主义的不同。(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时代背景
本文标题:江西省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88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