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课时分层作业10(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1-课时分层作业(十)(建议用时:40分钟)[基础达标练]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短短的40多年里,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如下图所示),人均GDP位居全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据此完成1~2题。1.深圳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A.地理位置B.交通条件C.著名侨乡D.国家政策2.深圳在“不惑”之年又在经历着一场产业结构的变革,这种变革可能是()A.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B.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C.走生态农业为主的生产结构道路D.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就业问题1.D2.B[第1题,由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才使深圳得以迅速发展。第2题,深圳在原有工业基础之上,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变革,加快新能源、互联网、生态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读图,回答3~4题。模式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模式b: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模式c: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模式d: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业化→城市化3.在上图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四种典型模式中,“浙江温州模式”是()A.模式aB.模式bC.模式cD.模式d-2-4.模式a、c所在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3.B4.D[第3题,模式a是珠江三角洲模式;模式b是浙江温州模式;模式c是苏南模式;模式d是东北模式。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地区都是由于实现了工业化,从而导致大量的人口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大量的农业土地变成了工业用地,从而带动了城市化。]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读表完成5~6题。1965年1990年2000年2011年辽宁省34.1%50.6%54.2%63.3%广东省17.6%23.6%55.1%66.2%5.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②在1990~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③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④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两省城市化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B.基础设施落后C.严格的户籍制度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5.D6.D[第5题,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广东省起步晚,主要受国家发展政策的制约。第6题,为促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在广州举行的“珠江三角洲地理经济结构变化研讨会”上,不少区域经济学家认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地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多年累积的高速工业化、城市化正在推动该区域进入“超级城市化”时代。据此完成7~8题。7.此发展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应注意的问题有()①占用大量耕地②环境污染严重③产业结构层次偏低④城镇和工业密度过低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3-8.为了解决这些城市问题,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A.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B.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C.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D.改造并淘汰那些耗能大、成本高、污染严重的企业7.D8.B[第7题,材料中“超级城市化”是关键词,说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形成,其工业发展已经处于稳步发展阶段的后期——发展“泛珠江三角洲”阶段。此发展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应注意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的问题,而不是密度过低。第8题,优化产业结构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是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而不是提高第一产业农业的比重。]9.读珠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____________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2)目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3)广东为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应加快哪些方面的发展?[解析]第(1)题,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第(2)题,城市化过程中主要出现环境破坏、人地矛盾等问题。第(3)题,注意题干中“发展观念”等关键词。[答案](1)工业化(2)环境污染有加重的趋势;人地矛盾加剧;重复建设问题突出。(3)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环境建设等。[能力提升练]读长江中游城市群示意图,完成10~12题。-4-10.图中所示城市()A.都分布在长江沿岸B.包含2个等级C.通过京广线相互联系D.形成自然条件完全相同11.长江中游城市群()A.有一个辐射整个区域的核心城市B.农业生产差异大,互补性强C.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群D.可承接沿海产业转移12.该城市群今后发展方向最合理的是()A.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B.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C.大力推广商品谷物农业D.加快特大型城市的建设10.B11.D12.B[第10题,读图,图中所示城市有的分布在长江的支流沿岸,没有全部分布在长江沿岸;图中城市有省会和一般城市,包含2个等级;有的通过京广线相互联系,有的通过京九线或其他东西向铁路联系;形成自然条件不完全相同,有的位于河流交汇处,有的位于河流沿岸。第11题,读图,长江中游城市群图中有三个圈,说明有三个辐射一定区域的核心城市;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生产差异小,互补性弱;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群分布在“长三角”地区;作为内地的城市群,可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第12题,该城市群今后发展方向最合理的是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利用区域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该地农业是水稻种植业;我国城市政策是严格控制特大型城市的建设。]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则将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自-5-己的怀抱,进行整体谋划。材料二下图为我国三大经济圈略图。(1)我国三大经济圈吸引外资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是什么?(2)说明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对该地区城市、环境的影响。(3)长江三角洲城市整体规划的意义是什么?[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地处沿海,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等。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归纳吸引外资的其他优势,如科技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国家政策支持等。第(2)题,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的集聚效应会加强;人口增多,环境压力会增大。第(3)题,从基础设施利用、信息交流、规模效益等方面分析即可。[答案](1)地处沿海,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产业基础好;市场广阔,对外开放程度高;教育和科技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国家政策扶持;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设施较完善等。(2)工业的集聚效应加强;城市化加速,城市化水平提高;大气、水污染加重,城市环境压力增大。(3)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共同繁荣。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课时分层作业10(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00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