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在某战争之后,“清帝国的失败催化了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他们要在衰弱的中国内部划出本国的势力范围。他们对日本则另眼相看,认为它是非西方世界的模范生,能成功达到近代化”。这场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清帝国的失败催化了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他们对日本则另眼相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故C项正确。2.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答案B解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日本明治维新后野心急剧膨胀,想通过侵略扩张实现亚洲强国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论述,明显是为日本侵略做掩盖,不符合历史事实,故B项正确;材料中“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说明对中国文化的蔑视,故C项错误;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3.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中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2-答案A解析中日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导致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有较大差别,故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均较为绝对,不符合事实,排除。4.《马关条约》与以往的侵华条约相比,该条约“前所未有”的是()①开辟租借地之多②赔款数额之多③开辟通商口岸深入内地之远④开辟通商口岸数量之多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马关条约》及之前条约还没有出现租借地,①错误;《马关条约》开放4处口岸,之前《天津条约》共开放10处口岸,④错误。故选B项。5.结合下面地图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台湾军民与侵台日军进行了艰苦的战斗B.台湾军民的斗争得到了清政府鼎力支持C.《马关条约》的条款并未得到全部兑现D.这幅地图反映的事件具体发生于甲午年间答案A解析由图中抗日斗争主要地点和主要战场形势可知,台湾军民与侵台日军进行了艰苦的战斗,A项正确。日军出兵占领台湾岛是按照中日《马关条约》而进行的,B项错误;C项不能由材料得出,且日军占领台湾兑现了《马关条约》的条款之一;地图是1895年,而甲午年是1894年,D项错误。6.《大国崛起》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话:“1900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法国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有一次集体亮相,他们充分展示着各自的工业实力和创造发明。……1900年,还是这些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答案D解析由材料“1900年”“这些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可知,这是指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D项。A项为1840~1842年,B项为1856~1860年,C项为1894~1895年,时间均不符,排除。7.1898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开辟专栏论说时事。下表评论是针对()题目所刊载的期数论非皇上复政则国乱不能平定第49期论义民与乱民之异第52期论中国民气之可用第57期排外平议第68期A.太平天国运动B.第二次鸦片战争C.义和团运动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答案C解析由1898年可排除A、B、D三项;由“义民”“民气”“排外”可知与义和团运动有关,故选C项。8.义和团运动期间,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B.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当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D.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答案D解析从材料“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可以看出,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意”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不当;“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可以看出义和团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可嘉。因此A、B、C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虽曰非宜”,可以看出他没有盲目排外的倾向,故D项错误。9.观察图片,判断下列哪幅图片与其他图片不是发生在同一场列强侵华战争中()-4-答案C解析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其余都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内容。故选C项。10.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地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地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地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辛丑条约》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与材料“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地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地开进我们的院子”比喻相吻合;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与材料“旁若无人地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相吻合;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与材料“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相吻合。故D项符合题意。11.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是《马关条约》,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政策无直接关系,排除;材料所述为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其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权益,故C项正确,D项错误。-5-12.如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C.中国领土主权不断遭到破坏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07年”分析,此时处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漫画寓意是提勺(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提到壶(外国)中,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3.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以一些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历史,因此,有些历史事件,时间越久,其历史价值越大。甲午中日战争就属于这类历史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天皇在宣战诏书中说:朝鲜是一个独立国家,现在中国侵犯了朝鲜的独立,所以我出兵帮助朝鲜巩固独立;其次,对中国宣战是为了保护朝鲜改革开放的成果;第三,不断地强调东亚和平、世界和平。——雪珥《甲午战争时期的日本宣传战》材料二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外,还拿到中国2.3亿两白银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拿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天皇发布诏书的意图。如何认识其宣传手段?(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答案(1)意图:赢得国内外对其发动战争的支持。认识:歪曲事实,伪装正义。(2)就中国而言: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就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6-侵略野心,使其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给日本带来更大的灾难。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我出兵帮助朝鲜巩固独立”“对中国宣战是为了保护朝鲜改革开放的成果”“强调东亚和平、世界和平”概括得出,天皇的意图是赢得国内外对其发动战争的支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完全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日本天皇发布的诏书歪曲事实、伪装正义。第(2)问,就中国而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就日本而言,根据材料“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使其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给日本带来更大的灾难。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承认,“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材料二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强未能把中国彻底变为殖民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这一观点的理解。答案(1)原因:列强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矛盾重重,相互牵制,任何一国都不能完全瓜分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的方式演变为扶植清政府这一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反侵略决心,粉碎了列强将中国彻底变为殖民地的美梦。(2)理解:一方面,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另一方面,战争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解析第(1)问,由材料“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可见,列强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矛盾重重,相互牵制,任何一国都不能完全瓜分中国;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反侵略决心,粉碎了列-7-强将中国完全变为殖民地的美梦。第(2)问,考查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指的是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指的是战争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标题:2019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16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