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2讲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一、选择题1.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解析:题干提及秦朝实行郡县制而东方反抗,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封国主要是东方,故选B项;西周时期,政府通过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排除A项;秦朝灭亡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C项;题干中“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可知汉朝秉承秦制有一定的弹性,排除D项。答案:B2.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解析:据材料信息得出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故选A项;“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是使地方权力扩大,不利于皇权的加强,排除B项;“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实际上是扩大了监察功能之外的职能,排除C项;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答案:A3.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烦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A.制约丞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集权D.监察三公九卿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中外朝制。材料体现建立中朝的原因是三公九卿“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烦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目的是提高行政效-2-率,故选B项;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制约丞相权力,但与材料建立中朝的原因无关,排除A项;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君主专制,排除C项;中朝不属于监察机构,与监察三公九卿无关,排除D项。答案:B4.秦统一后,全国“文字异形”,秦始皇指定官员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统一了文字。下列对此举措评价不合理的是()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C.有利于实现文化专制D.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播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统一文字,文字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统一文字是如何书写文字,与实现文化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传播,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5.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A.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B.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D.秦国统一六国成为其时民心所向解析:由材料“秦以牛田,水通粮”可知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可见秦国已经使用牛耕技术,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用河流运送粮食,不能得出水路是主要运输方式的结论,故B项错误;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至全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的强大而非统一六国的趋势,故D项错误。答案:A6.《汉书》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宅。”《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这反映出汉代()A.传统农牧业的兴旺发达B.出现了大规模私营畜牧业C.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D.生产方式受匈奴影响较大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而不是强调农牧业的兴旺发达,故A项错误;据材料“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宅”可知私营畜牧业规模并不大,故B项错误;据材料“式入山牧……言陂泽养鱼……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可知土地-3-利用形式多样化,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土地利用形式多样化,而不是强调匈奴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C7.下图是汉代画像石。这反映了()A.井田制度下的集体劳作B.小农经济生产劳作状态C.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D.汉初经济恢复较为迅速解析:汉代画像石反映的是农夫用铁犁牛耕耕作,是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劳作状态,故选B项;井田制是商周时期至春秋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材料是汉代,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问题,排除C项;材料也看不出汉初经济的恢复,排除D项。答案:B8.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他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A.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体现了政府的垄断政策解析:汉武帝的“推恩令”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故A项错误;汉武帝让均输官“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他地区去出售”,其目的在于抑制商人的活动,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农民的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汉武帝元丰元年的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汉政府的垄断政策,但是其根本目的还在于抑制商人的活动,故D项错误。答案:B9.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解析:A项说法绝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4-答案:C10.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据此可知,陆贾()A.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B.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C.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D.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解析:材料强调了“文武并用,长久之术”“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未体现汲取秦亡教训,故A项错误;同理,材料不能反映反对黄老之学,故B项错误;材料意在强调守天下应“文武并用”“道德为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文武并用,长久之术”“治以道德为上”,说明陆贾的思想,深受儒学“为政以德”理念影响,故D项正确。答案:D11.汉代以前,民众对人神的信仰主要是有功于民的古圣先贤神,而汉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有政绩的官员死后被百姓立祠祭祀的现象,如汉和帝时的王涣为民平理冤狱,死后“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成为民众新的人神信仰对象。汉代民众对人神信仰的变化()A.反映了皇权专制下的愚民政策B.说明民众对政府信任的增强C.折射出民众对理想政治的渴望D.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专制政府压制思想问题,故A项错误;对官员立祠祭祀是感其德,不是对政府的信任问题,故B项错误;“民思其德”并非崇尚这样的理想政治,故C项错误;由于统治者对儒学的尊崇使儒学的德治观念影响到了民众,故D项正确。答案:D12.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这说明他()A.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B.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C.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解析:材料不涉及汉代教育与秦代的关系关联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强调仁和礼,带有鲜明的儒家色彩,不体现法家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以教于国……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体现了儒家的教化特色,故C项正确;同理,材料突出教育的教化作用,故D项错误。-5-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解析:(1)第一小问异同点,二者的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中“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可知二者的相同点是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二者的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中“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可知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根据材料一中“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可知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第二小问原因,我们一方面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来作答,即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另一方面要结合孔子和孟子所生活的不同时代来分析原因,即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可知其特点是强调法、术、势的作用;根据材料二中“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可知其特点是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根据材料二中“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可知其特点是宣扬君权至上。第二小问成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成功之处是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其缺陷是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答案:(1)相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6-(2)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成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14.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做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作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2)据材料二,概括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做法”依据材料一中“下令‘开关梁,弛山林之禁’”回答;“成效”依据“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以补助生活”归纳;第二小问,结合重农抑商的目的以及影响,从“经济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模块一 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 第2讲 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28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