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五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全面展开教学案
-1-第五讲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全面展开(1894~1919)通史概览一目了然[阶段特征]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这一时期也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的时期。[整体感知]1.政治上: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最终确立,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政治方案,探索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道路,但都以失败告终。2.经济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想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生活也因政治运动和文化思想运动的推动向文明化方向发展。3.思想上:资产阶级提出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4.社会生活上: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考点整合一一突破[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探索一、深重的民族危机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2-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2.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二、中国人民的探索1.戊戌变法: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2.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3.辛亥革命(1)条件: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2)过程: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②建立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③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3)意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局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整合二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商办企业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原因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3)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速);短暂。(4)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3-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习俗的变化(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后,“剪辫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3.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4.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整合三思想解放的潮流一、维新思想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2.内容: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倡西学。3.代表人物(1)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出版《孔子改制考》,以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学习西方民主政治。(2)梁启超: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伸民权”“设议院”。(3)严复:提倡进化论思想,成为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5.意义(1)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提出:1905年,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阐释为三民主义思想。2.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未明确提出反帝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4-三、新文化运动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3.代表人物(1)胡适:主张文学革命,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2)陈独秀:宣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4.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意义(1)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2)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6.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答题要素荟萃——抓主旨]主旨一救亡图存——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和中国人民的探索1.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1)19世纪40~60年代:列强以发动战争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主要国家为英、法、美、俄。(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妄图独霸中国。(3)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方式主要从“以华治华”到一国独霸中国;侵华主要国家是日、美;侵华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2.20世纪初中国的“沉沦”和“上升”(1)事件:“沉沦”指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如《辛丑条约》的签订、袁世凯复辟帝制、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军阀混战等;“上升”指民主革命的探索。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成立及革命探索等。(2)原因: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社会各阶层的觉醒,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等。③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几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5-主旨二新春乍寒——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1.20世纪前后中国近代化的纵深发展(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机器,出现一批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和人才,促进了近代化的发展。(2)思想上: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促成了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②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及民主共和等思想,使救国道路的探索又前进了一步。③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文学革命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3)政治上: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虽然失败,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气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4)社会生活上:在政治、经济、思想近代化的推动下,衣食住行更加文明,交通通讯及传媒更加近代化。2.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规律及影响规律(1)随着近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变化趋势;(2)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传统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主旨三民主之梦——在继承中发展的中国思想解放潮流1.进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洋务派继承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的方略,并将它付诸实践,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2)早期维新派大多来自洋务派,洋务派成员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他们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同时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主张以商保国、以制度强国。(3)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6-合,比较全面、系统地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并使这种思想的影响从一种社会思潮演变为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4)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在兴民权、改革政治制度上具有一致性,但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王朝,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5)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与维新派、革命派在反封建上具有一致性,但激进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来救国图强,并掀起了新文化运动。2.民国前期的思想文化(1)民主共和思想: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它推动了辛亥革命的高涨,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实业救国”思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批资产阶级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为无产阶级的壮大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3)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解放。(4)马克思主义思想: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成立社团等方式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主旨四趋时更新——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思想的碰撞1.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思想的碰撞(1)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理念科学思想、精神、世界观、方法论等。(3)特点: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向西方学习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深入到“精神”层面。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新曙光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7-经济上初步建立现代经济法制体系。颁布发展工商业的经济法规,鼓励利用外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后来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赎回胶济铁路。表现出了妥协与抗争的两面性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教育上推进教育的改革发展命题探究一步到位[明确已考视角——找规律]考向一多角度考查近代中国志士仁人的“救亡图存”1.命题点: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立场[2018·全国卷Ⅱ]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五讲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近代化的全面展开教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30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