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素养解读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1.唯物史观: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实施“一五”计划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进行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的史实,认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史学观点。2.历史解释:通过20世纪50年代至6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史实,使我们客观地认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历程,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奠定基础(1)人民政府领导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2)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3.建设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1)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工业化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制度确立——三大改造(1)措施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者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2)结果①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3)评价①进步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②局限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易错警示]过渡时期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谓“过渡”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知识点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论十大关系》(1)发表: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2)意义: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2.中共八大召开(1)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2)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3.探索中的失误(1)原因①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②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2)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影响: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易混易错]“大跃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4.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35.建设成就(1)工业:建成了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了十几个基础行业。(2)交通: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3)能源:石油实现了自给,中国人结束了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知识点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经济混乱(1)原因:“文化大革命”爆发,掀起“全面夺权”狂潮。(2)表现①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②全国交通运输阻塞,物质供应困难,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③各地工矿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④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2.局部整顿(1)周恩来的调整①背景:1971年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②措施: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③结果:国民经济有了起色。(2)邓小平的整顿①背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②措施: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整顿。③成果:国民经济开始了恢复和发展。④结果:由于“四人帮”的阻挠,刚出现好转的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3.“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影响(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2)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4全面认识“一五”计划史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年),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①,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②。史料二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解读](1)史料一主要分析了“一五”计划时期各项建设的投资规模、行业和区域分布。①处信息说明了工业投资是当时经济建设投资的重点。②处信息指出了苏联对新中国的经济援助及其主要区域分布。(2)史料二是三幅饼状图,隐含了两层信息:一是资本主义工业的逐渐消失;二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思考](1)结合史料一,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2)史料二反映出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提示】(1)优先发展重工业及交通运输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2)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意义: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全面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1.特点(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4)渐进性和长期性。(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5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3.成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失误及教训1.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主张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2)“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3)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4)十年“文化大革命”: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使经济建设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2.教训(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3)重视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要科学发展。(4)避免追求过高的公有化程度,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阶段。《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过程中6的一次严重失误。3.“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1.在生产力方面,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调的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经济体制改革C.进行三大改造D.恢复国民经济A[优先发展重工业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故A项正确;B项不属于“一五”计划的内容,故排除;进行三大改造属于改革生产关系,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恢复国民经济是“一五”计划实施的条件,不属于“一五”计划的内容,故D项错误。]2.1956年,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形势下,对当时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分析的会议是()A.一届人大B.中共八大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三大B[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故选B项。]3.1958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A.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B.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C.要变革生产关系,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D.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征,其中的“公”即公有化程度高,而这一生产关系调整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相悖,故B项正确。]4.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C.中共中央纠正工作中“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7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C[本题材料提到1962年的一副对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纠正工作中“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选C项;A、B、D三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5.下表为“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数字表明()年份1966—19671967—19681972—1973比上年增长-9.6%-4.2%9.2%A.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的态势扩大B.周恩来调整措施促使经济迅速回升C.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D.九一三事件标志“文化大革命”的结束B[根据表格中时间1972—1973年和经济增长值为正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周恩来调整经济取得的成效。]6.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失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1958年5月29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二1957—1965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年份1957年1960年1962年1965年钢产量53518666671223粮食产量390028703200389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材料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结合1956—1957年的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41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