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1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北师大版必修2
-1-课时分层作业(十一)(建议用时:35分钟)[合格基础练]1.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A.民族经济发展,吃西餐成为时尚生活追求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B[A、D两项明显不符合情理,故排除;C项中“同化政策”与题干中“有钱人”不符,故排除;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传入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故选B项。]2.建筑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在中国,从四合院到花园洋房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B.清政府的政策C.中国人自己的主动改造D.科技的发展A[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民居,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西方人到中国定居,西式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立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故选A项;B项清政府的政策影响不大;C、D两项都不是主要原因。]3.1888年《申报》记载:“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上述材料反映出()A.女性获得解放,实现男女平等B.民族工业发展,雇佣关系开始出现C.近代工业兴起,出现了招聘女工风气D.报刊业随着近代工业兴起而发展C[19世纪晚期,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些企业开始招聘女工,妇女“人争趋之……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竞相应聘,故选C项。]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指斥“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强烈要求“断发易服”。这一现象()A.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成果B.有利于中国社会风俗的变革C.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终结-2-D.直接引发了武昌起义B[从材料中的“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来看,说明在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下,提倡“断发易服”有利于中国社会风俗的变革,故选B项;这一现象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故排除A项;宣告清朝统治终结的是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故排除C项;保路运动直接引发了武昌起义,故排除D项。]5.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相馆。”这实质上反映了()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题干描述的是一位年轻人剪辫子前还到照相馆照相留念,可以看出其心态是新旧杂陈,故选B项;A项与题干中剪辫子的史实不符;C项错误,留辫不是传统精华;D项中“共和观念”材料中没有体现。]6.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近代化的历史进程B.西学在中国的发展C.民主共和的平等思想D.国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移植C[“老爷”“大人”的称呼体现的是等级,“先生”“同志”的称呼体现的是平等,因此这一变化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在本质上体现了民主共和的平等思想,故C项正确,A项错误;B项是这一变化的原因,故排除;D项“移植”说法错误,故排除。]7.先生、小姐、阁下、女士等中国人的传统称谓在大陆几乎消亡。突然间,人们似乎不再有身份、性别的差异,有时候为了表示一下区别,可以称“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还有“领导同志”“解放军同志”“警察同志”。这个现象发生在()A.鸦片战争后B.中华民国成立后C.解放战争时期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因此“不再有身份、性别的差异”,出现了“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等称呼,故选D项。]8.下列两幅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前后“客人来了心情不同”的场景。从“亲朋来家待客愁”到“好友聚会露两手”的变化得益于()-3-亲朋来家待客愁好友聚会露两手A.土地改革的进行B.三大改造的推行C.“一五”计划的实施D.改革开放的实施D[两幅漫画中的变化,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9.人与人之间较为寻常的称呼,却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材料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从此互称同志在党内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员和非党员之间。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的称呼。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材料三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从“同志”到“师傅”,从“先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作老板,这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1)材料一在称呼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2)材料二与材料一在称呼上有何相似之处?(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解析]第(1)问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与当时的革命运动及思想变化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第(2)问称呼虽然不同,但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第(3)问结合当今现实分析,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的价值观相关,称呼的多样化即反映了价值观的多元化(或与此相近的答案均可)。[答案](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平等等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2)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3)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社会上多样化的称呼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等级过关练]-4-10.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说明()A.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B.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C.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D.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B[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是在辛亥革命时期,故排除A项;古代中国社会没有离婚一说,只有休妻,溥仪作为末代皇帝,与妃子经法院调解后解除婚约,说明落后的婚姻风俗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C、D两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11.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剪辫子,见面礼节发生变化。这说明()A.政府在社会变革中发挥主导作用B.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相伴而行C.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D.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B[维新派行动、清末新政和中华民国建立都属于政治运动,题干表明在这些政治运动过程中都伴随着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故选B项。]12.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这些流行语()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B.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C[这些流行语所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所涵盖内容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思想、体育等多个方面,故选C项。]13.近期,在“现代女人的嫁妆流行啥?”的调查中,下面调查结果说明()问卷提问结果前三位现代女人的嫁妆流行啥?1.房子:最奢侈的嫁妆2.车子:最受宠的嫁妆3.票子:最实用的嫁妆-5-A.社会进步,旧风俗观荡然无存B.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C.体现改革,市场理念影响婚俗D.社会转型,女性政治地位提高B[由调查结果前三位看,现代“嫁妆”档次很高,有房子、车子,还有票子。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注重嫁妆的实用性,将嫁妆与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密切联系,故选B项;送“嫁妆”本身就受传统婚俗观的影响,送“嫁妆”不属于商业行为,材料无法反映女性的政治地位情况,故排除A、C、D三项。]14.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光绪年间,上海地区渐尚短衣窄袖,且仿洋装,制如其体。北京竹枝词咏新式衣裳曰:“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短太难论。洋人着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1892年,万国公报署名作者宋恕认为:“欲改官职、设议院、改试令(科举),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也认为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民初,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天津《大公报》描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一些“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时代服装,如中山装等开始被研发和推广。当时,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多在城乡上层人士中流行,下层民众以中式衫袄和抿裆裤为主。——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材料二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服饰变化的趋势及其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的趋势,根据材料一的描述可知,趋势是从以清朝传统服饰为主发展为传统、现代服饰并存(或中西兼有);存在地区和人群二元化;既有继承,也有改革(或创新);第二小问的背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中国近代的史实可知,背景有西方列强打开国门,西方文化(或生活习俗)传入;政治活动家的提倡(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推动);西装、改良装方便人们生活;社会变革带来的心理变化(或弃旧从新的观念);服饰价格的左右。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新变化是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答案](1)趋势:从以清朝传统服饰为主发展为传统、现代服饰并存(或中西兼有);存在地区和人群二元化;既有继承,也有改革(或创新)。-6-背景:西方列强打开国门,西方文化(或生活习俗)传入;政治活动家的提倡(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推动);西装、改良装方便人们生活;社会变革带来的心理变化(或弃旧从新的观念);服饰价格的左右。(2)新变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1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北师大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4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