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专题1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纲展示考情回顾备考指南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2019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及其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及弊端;2018年: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017年: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2016年: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2015年:苏联着重发展重工业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进一步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和新经济政策对苏联经济恢复和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概括“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特征,综合分析“斯大林模式”留下的历史教训。概述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及结果,认识改革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苏联的经济改革2019年:赫鲁晓夫改革;2017年:戈尔巴乔夫改革;2016年:赫鲁晓夫改革;201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基础知识填充]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国内外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②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4)评价①进步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②局限性: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2-(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内容①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废除实物分配制。(3)作用: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二、“斯大林模式”1.表现(1)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发展提供资金。(2)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3)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4)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评价(1)功绩: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从农民那里拿走太多,扼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④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学考真题对练]1.(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强攻的办法”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十月革命A[“强攻的办法”就是指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故A项正确。]2.(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十月革命后,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A.迅速实现工业化B.建立国家资本主义C.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D.恢复国民经济-3-C[十月革命后,苏联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是苏联工业化方针的目的,故排除;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排除。]3.(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于()A.1917年B.1921年C.1936年D.1945年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4.(双选)(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下列关于两者的表述,正确的是()A.都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B.都注重从实际出发调整生产关系C.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都是在国家遭遇最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提出并实拖BD[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本质上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B项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内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形势下实施的,罗斯福新政是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故D项符合题意。]5.(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有()A.实行单一公有制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公私合营D.征收固定粮食税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故A项正确,B项错误;公私合营是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故排除C项;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排除。]6.(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有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就是把农村看作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可知在该史学家看来,苏联()A.重点发展农业B.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以牺牲农业来发展重工业D.重视发展商品经济C[斯大林经济模式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众多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材料“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主要是指苏联为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对农民和农村索取太多,故选C项。]7.(2018·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为解决前-4-线粮荒,苏俄政府()A.实行余粮收集制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C.广泛建立集体农庄D.全面开展开荒运动A[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8.(2018·广东学业水平考试)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之初,大都照搬苏联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是()A.偏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B.地方工业管理权过大C.企业自主权过大D.片面发展重工业D[苏联经济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地方工业管理权和企业自主权都过小,故选D项。]9.(2018·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有学者认为,苏联的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体制()A.是斯大林的创举,应长期坚持B.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唯一途径C.在一定时期适合苏联国情,有一定的合理性D.阻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C[题干材料“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时期适合苏联国情,有一定的合理性,故C项正确。]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对象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质极度匮乏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主要内容农业以极低的价格征收农民余粮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贸禁止商品贸易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形式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制废除平均主义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5-评价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引起工农群众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受到广大工农的欢迎,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相同点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2.斯大林体制在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1)在经济建设中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在经济建设中要使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3)要注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最新模拟快练]1.(2019·广宁学考模拟)1921年,美国人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企业家。这主要得益于()A.苏俄退出世界大战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苏俄国内战争结束D.新经济政策的实行[答案]D2.(2019·清远学考模拟)到1925年,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87%,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以巩固。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允许工农自由贸易B.农业走集体化道路C.提高了农民的地位D.粮食税的全面推行D[从时间“1925年”判断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中粮食税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故D项正确。]3.(2018·肇庆实验中学学考模拟)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的一项措施是()A.征收粮食税B.实行余粮收集制C.实行集体化D.增加农庄的自主性B[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要措施。]4.(2017·广州学业模拟)按照列宁的说法,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是从“战时经济”退却,进入“国家资本主义”阶段。这一政策的特点是()A.国家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B.实行单一的公有制C.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机制D.实行必需品配给制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和资本家经营政府无力经营的中小企业,-6-并恢复商品贸易,故选C项。]5.(双选)(2017·广州学考模拟)关于“斯大林模式”表达不正确的有()A.“斯大林模式”于1924年确立B.模式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C.重要作用是为二战中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D.“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经济持续发展AD[1936苏联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故A项不正确;“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经济发展出现曲折,故D项不正确。]苏联的经济改革[基础知识填充]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内容①农业:实行农产品收购制,增加农民收入;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开垦荒地,大规模地种植玉米;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②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地方,推行“物质利益原则”。(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最终是失败的。(4)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等。2.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2)内容①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自主权。②农业:扩大农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3)结果:前期取得了一定效果,后期经济全面滑坡。(4)失败原因: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个人比较保守。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2)内容①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②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对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③部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7-(3)结果及成因①结果:未取得预期成果,并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②成因a.改革缺少宏观政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坚持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学考真题对练]1.(双选)(2019·广东学业水平考试)1959年,在莫斯科举行了一场美国国家展览会,赫鲁晓夫在参观榨汁机和洗碗机等日用品时表示,工人阶级绝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此话当即引起了美国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A.苏美关系全面改善B.苏联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C.美国图谋技术输出D.苏美意识形态的对立BD[根据材料“1959年”“赫鲁晓夫在参观榨汁机和洗碗机等日用品时表示,工人阶级绝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仍然以发展重工业为主,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美苏之间的对立,体现出苏美之间意识形态的对立,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的技术输出,故排除C项。]2.(2017·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苏联解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是()A.戈尔巴乔夫B.勃列日涅夫C.赫鲁晓夫D.叶利钦A[在经济改革没有取
本文标题:广东省普通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专题1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岳麓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48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