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检测(二)汉代儒学(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1-课时跟踪检测(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都是()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解析:选B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而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的根本着眼点还是为了加强政治统治,故选B。2.《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解析:选B关键信息:道、教化、正法度,由此可知,董仲舒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B项正确;A项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但题干并没有体现;C项说法错误,三教合一是指儒道释三家;D项说法错误,董仲舒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吸收道、法、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加以改造。3.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和完善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D.为中央集权的政治提供理论依据解析:选D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相当成分的迷信色彩,同时也将皇权统治神秘化,但客观上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适应了中国古代前期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这是其进步作用的主要表现,D正确。4.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选B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屈君-2-以伸天”的思想显然是主张君为民本,违背了原始(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A项错在“全部”;C项中的“仁爱”与D项中的“德治”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5.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西汉自宣、元以后,任职丞相者共18人,其中就有14人以明习经学起家。上述现象()A.是“独尊儒术”实施的结果B.表明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C.说明丞相素质得到了提升D.有助于广大平民参与政治解析:选A汉代丞相大多是儒生,反映出西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措,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丞相的身份,不能反映出儒学成为当时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丞相素质得到提升表述过于片面,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有利于平民参与政治,故D项错误。6.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创办太学。由此可见太学()A.违背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B.促使儒学教育民间化和制度化C.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D.彻底改变贵族垄断官位的局面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太学的兴办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故A项错误;民间化与材料“在长安创办太学”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可知太学是为培养治国理政人才而设,故C项正确;D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D项错误。7.在研究性学习中,某同学搜集了下面的《学制系统图》。该学制图所属的朝代应是()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3-C.西汉D.明朝解析:选C本题考查西汉的教育制度和西汉的地方制度。根据官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可知,该朝建立了完善的教育系统;再根据地方官学有“郡国”和“县邑”之分可知,该朝实行郡国并行制。由此可知,该朝为西汉。8.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科举制对儒学产生的影响有()①儒家经典备受读书人重视②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③儒学因科举制显荣,地位提高④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选D科举制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因此儒家经典备受读书人的重视,①正确,结合所学可知②③④也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18分)9.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是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闫志《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材料二他(韩非)理想中的境界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为达目的,他提出了哪些主要主张?(6分)(2)材料二中韩非子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4分)(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得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据材料一“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得出孔子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第二小问据材料一“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结合所学得出仁、礼。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以法为教”“以吏-4-为师”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得出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得出社会教化。第二小问据材料三“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得出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设立太学和郡国学。第四小问据材料一“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得出教育服务于政治,综合材料二、三,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答案:(1)目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主张:仁、礼。(2)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作用: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3)主张:社会教化。理由: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措施:设立太学和郡国学。特点:教育服务于政治,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检测(二)汉代儒学(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61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