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学习目标探学新知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明朝建立:(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起义迅速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2、废除宰相制度:(1)内容: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2)影响:这一举措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学而致用:题1、明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权力和地位提高的因素是()A.丞相的废除B.皇权的加强C.军机处的设置D.内阁的废除3、建立内阁:(1)原因: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1.了解明初废丞相,设内阁的措施以及宦官专政的现象;2.理解明朝与世界的关系;3.掌握明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重点:1.明初废丞相,设内阁2.明朝与世界的关系3.明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难点:1.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政2.明朝与世界的关系2(2)过程: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俗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3)职能: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学而致用:题2、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A.汉代内外朝B.唐代三省制C.明代内阁制D.清代设军机处4、宦官专权(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2)表现: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学而致用:题3、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同时又重用司礼监宦官,并给予宦官“出使、专征、监军”等大权,与内阁的权势相抗衡。明成祖此举()A.表明皇权渐趋衰弱B.意在加强君主集权C.促使内阁取代六部D.造成首辅权力失控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1)经过: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郑和下西洋”。(2)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3)结果: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4)评价: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学而致用:题4、15世纪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绝唱。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3A.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体现C.以经济目的为主D.以政治目的为主2、戚继光抗倭(1)背景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②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2)过程①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在抗倭斗争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②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3)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学而致用:题5、有这样一副对联:“爱国名将,百战不败扫平倭寇之患民族英雄,八方敬重留传不朽名著。”这反映的是哪位历史人物的事迹()A.戚继光B.郑和C.岳飞D.郑成功3、欧洲殖民者的入侵(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2)表现①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②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学而致用:题6、明末,中国边境受扰。广东巡抚林富给朝廷呈上奏疏,称:“至正德十二年,有佛郎机夷,突入东莞县界。”奏疏中的“佛郎机夷”是指()A.法国人B.葡萄牙人C.西班牙人D.英吉利人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内陆边疆(1)鞑靼、瓦剌①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②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4③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④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⑤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2)藏族①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②设立行都指挥使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3)女真①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地区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②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③皇太极在位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2、明清易代(1)明朝灭亡: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流行,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2)清朝统一: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学而致用:题7、“流民图”描绘的是瘦如柴、到处乞食求生的逃荒难民。清代有学者指出,这是明代饱受内忧外患之苦所致。这位学者所说的“内忧”是指()A.满洲的杀掠B.农民起义C.宦官专权D.倭寇扰民5随堂训练1、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2、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与臣下讨论元朝灭亡的教训时说: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避免出现这一弊政,明太祖()A.设参知政事以分相权B.废丞相,权分六部C.废行省,设三司D.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顾问3、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是()A.政治腐败B.宦官专政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4、郑和下西洋比新航路开辟早了半个多世纪。据此推测,郑和下西洋应在()A.13世纪下半期B.14世纪上半期C.15世纪上半期D.16世纪下半期5、“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的作者应是()A.岳飞B.郑成功C.戚继光D.康熙帝6、明朝后期,北方出现“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略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A.鞑靼和瓦剌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册封B.明朝修缮长城,防止蒙古骑兵南下C.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D.加强北方边防驻兵,使蒙古不得犯边7、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却也灭亡了。这主要是因为()A.地方割据势力强大B.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C.忽视了对吴三桂的控制D.对清的壮大没有高度重视答案6一、学而致用题1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从而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的权力和地位提高。题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张居正”、“大学士”、“首辅”可知该制度是明朝的内阁制。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政务繁忙,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被授予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明朝后期,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本题选C。题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成祖的做法意在使内阁与宦官彼此牵制,以加强皇权,B项正确。在君主专制体制的演变过程中,皇权是逐渐强化的,A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首辅权力失控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排除。题4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因此政治目的强烈。故选D。5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据材料“平倭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择A项。其余三项不能与材料中的信息相对应,故均排除。6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明代侵略过广东的是葡萄牙人,葡萄牙人以欺骗的方式获得了濠镜澳的居住权,B项正确。7答案及解析:答案:B7解析:解答本题注意这位学者是清代的学者。明朝后期,统治者的“内忧”指农民起义,“外患”指满洲对北部的安全威胁。封建文人一般否定农民起义的作用,B项正确。二、随堂训练1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A项与明代君主专制发展的史实不符.故排除;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C项排除;D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所说的首辅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内阁首辅专权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故B项正确。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査明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依据“人君不能躬览庶政……”等分析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躬览庶政”以杜绝大臣专权,因此本题选B项。A项为宋朝时分割相权的措施,C、D项不能体现材料之意。3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据材料“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太监却成了真‘宰相’”说明政治败坏是司礼太监干政的原因,据材料“内臣不许干预政事”分析内臣不具备干政的合法性,故政治腐败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据材料“司礼太监却成了真‘宰相’”是宦官专政的表现,故B项错误;材料“内臣不许干预政事”可知宦官不具备干预政治的职能,司礼太监是为皇帝掌握御笔朱批权力的机构,本质上是皇帝专制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宦官和皇权的关系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4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发生在公元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根据题干郑和下西洋比新航路开辟早了半个多世纪,可知郑和下西洋发生在15世纪上半期,故C项正确。5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是戚继光,C项正确。86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明后期北方安定的现象,而明后期北方民族关系融洽的主要原因是俺答汗与明朝修好,C领正确。7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明朝最终亡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其根源在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尖锐,B项正确。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64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