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测评3 北魏孝文帝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
-1-单元综合测评(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5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10分)【解析】第(1)问,要仔细阅读材料,将其主张分类归纳。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三来分析其作用。对民族关系的认识,要建立在肯定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基础之上。【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材料二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国有土地还授的规定。按照这个规定,凡成年男-2-子(年十五至七十)则从国有土地中授给露田(只准种庄稼,不准栽树之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此即所谓“正田”。如果需要休耕,则加倍授露田,称之为“倍田”。——田雨《谈北魏均田制的内容与性质》(1)根据材料二,分析北魏均田制的实行发挥了怎样的进步作用?(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分析商鞅变法和北魏均田制对土地所有权改革的不同点和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的相同影响。(9分)【解析】第(1)问,要注意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思考。第(2)问,第一小问要侧重答出改革是否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性质;第二小问,要答出两次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关系的转型。【答案】(1)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一部分土地的使用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不同点:商鞅变法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性质,而北魏均田制并没有改变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分配的土地仍属于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相同影响:两者都促进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他们对皇帝偏爱汉人士族有所反感,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到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延续十六年,西魏延续二十一年,演化为北齐、北周。其后,北周吞并了北齐,隋又代周,继而灭了南朝的最后王朝——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9分)(2)根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的信息并结合统治者对汉族文化态度等概括答案。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以及“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等信息来概括影响。【答案】(1)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2)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汉化过急、过快导致强烈反弹,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混乱与内斗。4.(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拓跋魏在公元486年颁布的另一诏令,更有打破豪宗大姓之垄断,而构成本身所主持的地方组织的功效。这一诏令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由地方官指派邻里党长,于是政府有其指挥系统可下达于细民。同时新税则也以一夫一妇为一“床”,而责成其出米2石,布1匹。很显然的,上述地方组织,赋税和土地所有制都彼此联系。这些法规以一种人为的观念从下至上地将整个帝国组织起来。材料二元宏(孝文帝)之政令是否算做划时代之举?其实只是表面上看来如此。他的作为不过承认已有的趋向,或是锦上添花,对现有的行动予以装饰而已。——以上材料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材料一中的“另一诏令”和“新税则”分别指的是什么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项措施有何积极意义?(7分)(2)材料二中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如何?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结合材料一中的“打破豪宗大姓之垄断……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应指地方行政制度。根据“新税则也以一夫一妇为一‘床’,而责成其出米2石,布1匹”来判断应是租调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首先提炼材料二中作者对孝文帝的评价,然后说明自己的观点。【答案】(1)设立三长制,推行新的租调制。积极意义:三长制的推行,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新的租调制一方面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2)评价:孝文帝改革只是对之前社会改革的继承和发展,并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认同。理由: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就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孝文帝只是继续推行正在进行的改革措施而已(或不认同,尽管孝文帝之前也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但孝文帝的改革比较彻底,且成效显著)。5.(15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4-——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等信息概括。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从孝文帝改革的意图、决心等方面分析。【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6.(15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详定北人姓”,共一百二十姓(见下表)。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皇族功臣其他部族拓跋丘穆陵步六孤贺兰贺赖独孤贺楼万忸于勿忸于纥奚尉迟出大汗叱罗……姓氏元穆陆贺刘楼于嵇尉韩罗……——据《魏书·官氏志》等材料二(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并强制性地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及鲜卑勋臣八姓之首穆氏之女为妃。孝文帝以后,宣武帝同样严格控制宗室诸王的联姻家族。——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人墓志为中心》(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姓族”改革的特点。(7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姓族”改革的政治影响。(8分)【解析】第(1)问,从政治命令、等级观念等角度回答。第(2)问,积极方面,根据材料一“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和“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的官员”可知加快了北方各族汉化(封建化或促进了民族融合);根据材料二可知,加强汉、鲜卑贵族联姻,巩固了北魏政权;消极影响,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门阀制度(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滋长-5-腐败。【答案】(1)特点:诏令强制推行;以族定姓;改用汉族单姓;按姓氏划定政治等级。(2)影响:积极方面,加快了北方各族汉化(封建化或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汉、鲜卑贵族联姻,巩固了北魏政权;消极方面,门阀制度(或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滋长腐败。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测评3 北魏孝文帝改革 新人教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67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