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非选择题标准练4
-1-非选择题标准练4时间:25分钟满分:37分1.[2019·济南市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6世纪开始,跨国长途贸易成为欧洲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西方史学家布罗代尔说:“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摘编自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等材料二1871~1873年,中国丝茶两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87.2%,1891~1893年则下降到51.5%,其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出口则由12.8%上升到48.5%,其中主要是豆类、草席、花生、皮毛等物品。甲午战争前,生产资料在中国进口总值中的比重不到10%,1903年达到15%,1920年达到28.5%。最后是棉织品在中国进口总值中居第一位。——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世纪之交,中国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2002年至201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8805亿美元,2012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48.2%,超过制造业4.5%。2012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166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9.4倍。——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世纪东方三角贸易和大西洋三角贸易的主要不同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发展特点以及历史意义。(10分)解析:(1)依据材料中“运来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等结合新航路开辟后贸易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下:东方三角贸易以香料、茶叶和纺织品等为主要交易内容,大西洋三角贸易以非洲和美洲间直接的黑奴贸易为主;在东方贸易中,由于欧洲人对东方商品尤其是中国商品的需求,欧洲人在东方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在大西洋贸易中,欧洲殖民者通过暴力建立起不平等贸易,积累起巨额资本等。“变化”,依据材料中“其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出口则由12.8%上升到48.5%,其中主要是豆类、草席、花生、皮毛等物品”“最后是棉织品在中国进口总值中居第一位”等结合所-2-学知识归纳如下: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出口增长(或丝茶出口减少);生产资料进口增长等。“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国内因素分析如下: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扩大侵略,中国更加深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愈益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国;随着中国机器工业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的产生,生产资料的进口有所增长等。(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中“2002年至201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8805亿美元,2012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48.2%,超过制造业4.5%。2012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166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9.4倍”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服务业使用外资占比增长;工程承包在对外投资中得到增长等。第二小问“意义”,依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等。答案:(1)不同点:东方三角贸易以香料、茶叶和纺织品等为主要交易内容,大西洋三角贸易以非洲和美洲间直接的黑奴贸易为主;在东方贸易中,由于欧洲人对东方商品尤其是中国商品的需求,欧洲人在东方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在大西洋贸易中,欧洲殖民者通过暴力建立起不平等贸易,积累起巨额资本等。变化: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出口增长(或丝茶出口减少);生产资料进口增长等。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扩大侵略,中国更加深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愈益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国;随着中国机器工业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的产生,生产资料的进口有所增长等。(2)特点:服务业使用外资占比增长;工程承包在对外投资中得到增长等。意义: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或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等。2.[2019·烟台市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西学东渐”及“中学西传”耶稣会士是16世纪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士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除了传教以外,耶稣会士将传教与传播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主要有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物理学、火器制造等,还将天主教义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大成功。有明朝士大夫感叹道:“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土地肥沃,百物繁衍,又遍贾万国,五金山积,我中土之富饶不如也。”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伏尔泰、莱布尼茨、狄德罗、卢梭、歌德等人都饶有兴趣地研究中国文化。伏尔泰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莱布尼茨说:“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文明,即欧洲及远东海岸的中国,现在是集合在一起了。”“我们从前谁也不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美、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一大觉醒。”-3-——摘编自冯天瑜著《中华开放史》等材料为“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有关情况。从材料中提取一个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解析:根据材料“将天主教义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可知,中西方之间文化交流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故论题可为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启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将中国的先进技术传到西方,并得到西方的广泛运用。西方学者也运用中国的先进文化结合本国实际取得了政治及文化上的胜利。可结合史实具体回答。根据材料中“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可以看出,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故论题可为社会环境影响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17~18世纪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为挽救中国的落后,改变中国的现状,故向西方学习。西方正处于新航路的开辟,在殖民扩张的同时,将西方一些先进的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等传入中国,并且也将中国的一些较先进的东西传到西方。可结合史实具体回答。答案:示例一:观点: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启蒙。论证: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与传教士合译《泰西水法》等西方科技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西学东渐”还为中国人打开了观察西方的窗户,冲击了某些传统观念,对中国人认识世界以及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的早期民主思想具有启蒙的作用。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儒学介绍到欧洲。儒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他们借儒家的理性、道德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宣传启蒙思想。如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利用儒家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批判欧洲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法国的《人权宣言》也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还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可见“中学西传”对西方思想解放潮流和制度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总之,“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共同促进了东西方文明进步和思想解放。示例二:观点:社会环境影响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论证: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介绍给西方。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统治和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微弱。传教士对西方文化的传播,主要是出于传教的需要,其内容主要局限于宗教和科技。“西学东渐”-4-虽然给中国带来西方文化的样本,但由于中国士大夫的自满心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型,并没有给中华文明带来变革性影响,接受自然科学知识的只是少数官僚士绅和开明学者,范围较小,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实际作用有限。17、18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与罗马教会和专制统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主要是出于反封建的需要。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教会神学和专制统治,追求个性和自由。正是随着欧洲自身社会变革的进行,他们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明的引进和改造,这同时也变革了欧洲本身,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由此可见,受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对东西方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非选择题标准练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72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