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高考题型训练 25分大题练 训练10 中外关联类
1训练10中外关联类1.(南昌市2019届一模)(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汉朝以前,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9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称为“寺”。“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当于现代的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气象局。一直到明清时期,也都有不断的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中国古代历次机构改革》材料二亨利八世从1519年起,连续八次、历时七年,以宗教改革为主题召开议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案,使英国摆脱了教皇的神权控制,成为完全的民族国家,直接推动了国家机构改革。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英王、立法机关——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都铎君主审时度势,提高议会地位;改组政府机构;分立法庭专司审判,明确国家机构各机关职责。——朱正梅《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的变革》材料三1906年6月,编制馆在载泽的主持下拟定改革方案:“一、宜仿责任内阁之制,以求中央行政之统一。二、宜定中央与地方之权限,使一国机关运动灵通。三、内外各主要衙门,皆宜设辅佐官,而中央各部主任官之事权尤当统一。四、中央各官宜酌量增置、裁撤、归并。”其中,归并工商二部为工商部;更户部为度支部,刑部为法部;分兵部为陆军、海军二部。——王晓辉、赵文英《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英机构改革的差异,并说明英国机构改革的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的原因。(9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英国家机构改革的启示。(4分)答案(1)差异:中国侧重行政机构改革,英国在多个权力机构中进行;中国围绕相权开展,英国以宗教改革为依托;中国以皇权为中心,英国体现权力制衡;中国实行大部制,职能综合性强,英国体现单一化,职能独立性强。影响:促进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管理效能,提高了办事效率;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政治民主化,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英国的分权学说、启蒙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2)原因:西方列强的冲击导致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通过官制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清朝官制自康乾盛世后流弊日多,难以应付晚清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晚清新政的推动;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近代国家机构改革的影响。(3)启示:国家机构改革应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国家机构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国家职能的效率。22.(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9届期中)(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汉唐丝绸之路示意图图甲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图乙唐代丝绸之路示意图材料二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但外部世界却对中国兴趣甚浓。哥伦布航行的目标就是契丹(当时西人以此代称中国),麦哲伦旅行的主要结果是马尼拉这块中西殖民地的建立,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材料三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据新华网资料综合报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图甲与图乙,指出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概述丝绸之路开辟的世界历史意义。(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世界形势,简述明朝对外政策及其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合作的依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当今国际关系格局分析“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9分)答案(1)变化:从以内陆交通线为主到陆上与海上两条交通线并重。原因:唐代综合国力的3强盛,具有国际吸引力;唐朝政府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重视对外交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为发展海上贸易提供了前提;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发展远洋贸易提供了保障。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欧国家的往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世界历史由分散向整体化方向发展;加强了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回答其中任意两点即可)(2)政策:由官方朝贡贸易到实行“海禁”。影响: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限制了中外交往,扼杀了内部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使中国失去了接触和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机遇;从而导致中国社会经济的停滞与落后,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回答其中任意两点即可)(3)依据:一是历史依据:汉唐以来,亚非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经济文化往来。二是现实依据: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意义:有利于亚非国家进一步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有利于扩大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实现合作共赢;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回答其中任意两点即可)3.(汕头2019二模)(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秦文献《尚书·禹贡》记载舜、禹之时中国人的“天下”大致范围是“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穆天子传》记载西周时期周穆王西游的最远之地是昆仑山以西的“西王母之邦”。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中国人的视野不仅扩大到了中亚、西亚和印度,甚至远达东地中海。东汉以后与南亚、中亚、日本的宗教、文化等民间交流也日渐频繁。唐宋海上陶瓷之路兴盛,与东南亚的联系紧密。元代蒙古帝国曾远征至中欧,并与罗马教廷建立过联系。明代郑和下西洋也曾抵达东非,但中国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观逐渐被“世界”观念所取代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材料二希腊人自古以来一直以爱琴海作为其繁衍生息的中心,到古风时代末,希腊人的殖民地已经星星点点遍及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沿岸。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战争使希腊人第一次和西亚的波斯及其属国有了直接的接触。这个希腊人的“世界”最东面包括印度,西面则到了直布罗陀海峡,北面远达极北地区,南至非洲南端。16世纪之前除了马可·波罗带回去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之外,西方人对东方的中国几乎一无所知。16世纪之后欧洲人的视野才扩大到了全世界。——以上材料根据杨巨平《全球史概念的历史演进》编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探索有何特点,说明“天下”观被“世界”观念所取代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方人探索世界的历程及其背景。(9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方在探索方向上有何不同,并分析中西方长期隔绝的历史原因。(6分)答案(1)特点:①官方推动与民间交往相结合;②以政治交往为重要目的,伴随经济、文化交流;③陆路探索与海路探索并行(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④以中原为中心向周边扩展,范围非常广阔;⑤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意识;⑥和平交往为主;⑦主动开放,4积极探索;⑧未形成系统性的地理知识体系。原因: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天朝上国观念破灭;②西学东渐,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③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扩展了中国人的视野;④救亡图存思想影响,推动中国人开眼看世界。(2)①最初希腊人以爱琴海为活动中心,创造了灿烂的爱琴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②古风时代,随着古希腊人的殖民扩张,城邦林立,其活动范围扩展到地中海、黑海沿岸;③公元前5世纪后,通过希波战争,西方人的视野扩展到西亚,后来逐步扩展至欧亚非的广阔地带;④16世纪后,随着新航路开辟及环球航行,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西方人的探索扩展至全球。(3)方向:中国人重视向西探索,西方人重视向东探索。隔绝原因:①中亚、西亚奴隶制帝国的阻隔;②地理环境的限制;③知识、技术水平的制约;④农业经济形态的制约;⑤社会性质及国家政策的影响。4.(湖北省八市2019届一模,41)(25分)清末以来,中国历史上先后发生过三场“国进民退”,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企业国有化和私有化也反复轮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4年,官办川汉铁路总公司在成都成立,1907年改为商办,1909年宜昌至万县段开工。四川的铁路股本主要源自“抽租股”,一般是随粮强制征收。1911年,清政府突然宣布“铁路干线国有”,并与英、法等四国银行团签订粤汉、川汉铁路的借款合同。铁路国有化,列国不乏先例,铁路民营也确实存在资金不足、管理不善等弊端。当时两路均已发生巨额亏损,政府以国家股票赎回了湖北、湖南、广东的商股。但四川的1400万两股金中,有300万两亏空政府不予认可。川省铁路股份中有很大比例来自下层民众,既不能退回股金,换股条件又低于其他省份,难免激起民愤,一场路权风暴由此爆发。——摘自章立凡《清末以来中国三次“国进民退”的历史教训》材料二20世纪以来,具有世界性的(国有化和私有化)浪潮至少有三次:第一次是大萧条及二战后的国有化浪潮,这个浪潮从1929年延续到1980年代,其间虽然也有私有化,但国有化是主导;第二次是以“撒切尔革命”为起点的私有化浪潮,这个浪潮从1979年延续到2008年;第三次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又给各国的国有化带来一个小阳春。英国国有化的推行一直受到工党所信奉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驱使,是其“社会主义试验”的一部分。1980年代,法国密特朗执政时,密特朗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党是欧洲社会主义流派之一,以国有化、权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为三大理论支柱。——摘编自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在铁路建设上“国进民退”的表现,并作简要评析。(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以来西方国企进退的特征,并分析20世纪前两次“世界性的浪潮”产生的原因。(14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东西方国企进退的认识。(4分)5答案(1)表现:川汉铁路由商办改为铁路国有。评析:铁路国有政策有一定的经济依据和国际先例;但朝廷朝令夕改,在官办民办之间反复,却更有出卖路权、与民争利之嫌;触发了四川保路风潮,引爆了辛亥革命,最终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2)特征:国有化和私有化浪潮交替出现。原因:国有化浪潮: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运用国有化弥缝市场经济的缺陷;二战期间,国有化是动员全国人力、财力、物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经济理论的影响(如凯恩斯3/6理论等);罗斯福新政的成功为二战后其他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提供了示范;受执政党的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私有化浪潮: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的出现使凯恩斯理论失灵;新自由主义理论兴起(答出具体的经济理论也可以);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3)认识:国企进退对国家政治、经济影响深远;西方国有化和私有化的数次交替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反复轮回,反映了国有化与私有化二者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国有化与私有化都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高考题型训练 25分大题练 训练10 中外关联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81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