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形成
孟子荀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①.“百家”: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②.“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③.“百家争鸣”: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奴隶制崩溃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④.在思想文化上:(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3.百家争鸣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a.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b.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c.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理论武器③.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及其思想: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尊称“万世师表”“至圣”。为政以礼杏坛说仁接续文明①.政治思想:a.“仁”:(核心)什么是“仁”?樊远问仁,子曰:“爱人”。注:有阶级性,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怎样才能做到仁呢?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行“仁”并不难!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b.“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c.“礼”: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周礼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德”“礼”?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2.具有进步性:①.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②.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孔子的“德治”与我国目前的“以德治国”的关系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儒家的德治与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1.内容不同:①.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②.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2.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①.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②.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孔子的思想主张能否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不能1.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2.主张以德治民,爱惜民力,不能适应当时诸侯争霸,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②.论理观:“性相近”这个论断看似简单,但前无古人,可谓振聋发聩。它蕴含着人与人天生平等的思想萌芽,对人与人天生就分优劣等级的思想是个强烈的冲击,为今天人们批判神异人性论、批判种族主义提供了最早的理论支持。③.教育思想:a.有教无类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b.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材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做事缩手缩脚),故进之(勇进);由也兼人(平时好勇过人),故退之(谦退)。”因材施教④.文学贡献:a.编订整理出六经《诗》(《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尚书》):是我国古代上古文献资料汇编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礼》(《周礼》):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易》(《易经》):相传毁于秦火《乐》(《乐经》):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b.其言论被汇编为《论语》⑤.孔子思想的影响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孟子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曾受业于子思,以孔子继承人自居。著《孟子》。后世尊为“亚圣”①.孟子的思想主张a.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给百姓土地,无夺农时,轻徭薄赋b.提出民贵君轻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主张“性本善”孟子曰:“人无有不善。”d.价值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②.评价:a.“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b.“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c.其性善论为实行“仁政”提供了伦理观基础,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d.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3.荀子-------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①.旬子的思想主张a.王霸兼用b.在君民关系上,提出“君舟民水”的民本观点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治国仁义为先,以礼为本,以法为用,礼法兼施------儒家的异端②.影响:a.荀子“君舟民水”的观点为后世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治世”局面的出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b.改造儒家思想,吸收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孔子孟子荀子时期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春秋战国中期战国末期爱人仁政仁义以德治民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奠定基础体系完整,成为大宗。同异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学习延伸•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这一句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表明荀子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三:道家1.老子及其思想老子,名聃,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著有《老子》(《道德经》),道家学派创始人横批:天下第一上联:一代圣哲,横空出世,弘道布德,修身、修家、修天下下联:五千精妙,涵古覆今,继往开来、法天、法地、法自然这是在2005年3月24日老子2576周年诞辰纪念日的时候,专为老子而作的一副对联①.哲学思想: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核心“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b.朴素辩证法思想--------精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a.对中国文化(哲学、伦理学及中国人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深远影响评价:b.看不到事物的转化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消极悲观。②.政见: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知,无欲,无为”“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思考:老子的阶级立场?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企图把历史拉向倒退)庄子2.庄子及其思想庄子名周,宋国人,道家学派代表,著《庄子》。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①.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观唯心主义②.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③.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④.不满地主夺权“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反映了没落贵族完全丧失了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四:法家——韩非子: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是荀子的学生,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者。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1.观点主张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①.历史进化观内容: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目的:论证战国以来政治、经济地位变动和财富、权力的转移具有合理性、进步性,进行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②.主张法治“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治对象:除国君以外的所有臣民意义: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巩固地主阶级统治有积极作用③.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作用: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2.发展趋势: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儒、法、道三家的主张及联系1.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宜用儒家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2.法家提倡法治。在动荡年代宜用,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3.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3.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表现出融合趋势。五.墨家------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工匠出身,自称贱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体系有十大内容1.观点主张①.兼爱(核心)爱一切人,是一种无差别的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②.非攻:反对一切掠夺性战争③.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2.评价:①.他的思想主张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人民的愿望。在当时是进步的,有积极意义。②.“兼爱”“非攻”主张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1.08重庆文综)“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2.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长期周游列国,均遭冷遇,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被新兴地主阶级所采纳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C孔子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他的思想不感兴趣3.论语·乡党篇》记,一次孔予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
本文标题:“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形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