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和青年男女的喜怒哀乐可以看出,《诗经》描写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实际,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故选C项。答案C2.苏轼、辛弃疾都是宋词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但苏词刚健豪放,辛词悲壮激昂,出现这一不同的根本原因是()A.阶级立场不同B.政治立场不同C.个人性格不同D.社会变迁解析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反映时代的特点。北宋被金灭亡之后,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南宋偏安东南一隅,故辛弃疾的词增添了许多慷慨悲壮、北伐中原的激昂情绪,故选D项。答案D3.“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这首古代著名诗歌()A.反映了西周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2B.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C.透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D.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解析该段诗歌材料出自《离骚》,《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长诗,风格浪漫,想象奇特,是楚辞的代表作。故选B项。答案B4.汉代司马相如写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这些名句体现的写作风格是()A.雄奇豪放,瑰玮绚烂B.气势恢弘,辞藻华美C.清浅婉约,不避俚俗D.格律严整,沉郁顿挫答案B5.南宋后期,词的艺术精神发生蜕变,向“诗化”(追随辛弃疾的“辛派”词人多抒发进取或超然之志)、“雅化”(推崇姜夔的“风雅派”词人主张雅正)方向发展,从此()A.词发展到新的高峰B.词走向衰落C.新的文学形式产生D.词走向世俗化解析联系题干中所涉及的时间“南宋后期”可知,词的发展方向是“诗化”“雅化”,讲究格律,广大市民不愿听也听不懂,它不能适应人民生活需要,也就必然走向衰落,故B项正确;词发展到新的高峰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新的文学形式,故C项错误;世俗化与“雅化”不符合,故D项错误。答案B6.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由此可以看出,元曲()3A.形式灵活,雅俗兼具B.重章叠句,语言质朴C.结构严谨,平仄有致D.半诗半文,辞藻华丽解析材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反映了元曲形式灵活,雅俗兼具,因此选A项。B、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答案A7.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解析元代杂剧的兴盛背景是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据此选D项。答案D8.明清之际,我国文学成就斐然,涌现出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如《西厢记》《牡丹亭》《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西游记》《红楼梦》等。对此现象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社会普遍开展个性解放运动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倾向C.专制下思想解放的理想诉求D.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相同解析明清时期理学仍占主导地位,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涌现,反映了人们冲破束缚的愿望,故A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当时中国还没有形成资产阶级,B、D两项错误。4答案C9.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盛泽镇有这样一段描写:“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一材料可用来作为()A.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B.反映明代北方市镇经济发展的第二手材料C.说明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D.研究明代短篇小说写作的直接材料解析文学作品能反映一定的历史,但经过了文学加工的材料并不是原始资料,排除A项;盛泽镇在南方,B项错误;材料的描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问题,排除C项。题干材料可以是研究明代短篇小说写作的直接材料,故选D项。答案D10.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鼓词《逃学传》中说,“作文要相题发言,圣贤口吻莫紊乱;起承转合,来脉一线,连上侵下,切记勿犯。句读儿新鲜,章法儿贯串;有续无断,起落自然;虚实变换,波澜滔天。这才是先辈风范,作文手段。”此番言论意在()A.总结作文手段B.赞扬先辈风范C.讽喻八股文风D.揭露社会黑暗解析根据“作文要相题发言……切记勿犯”,可知这与八股文的特点相符;根据“句读儿新鲜……波澜滔天,这才是先辈风范”,可知蒲松龄此番言论意在批判八股文风,故选C项。答案C11.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呈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专制主义强化B.商品经济发展5C.拜金主义盛行D.轻商思想淡化解析此题考查对明清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迅速崛起,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正是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所以此题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材料二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材料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1)材料一中柳永的词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2)材料二、材料三这两首词出自一人之手,风格却有天壤之别,你能联系所学知识找出其中的原因吗?参考答案(1)特点: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贡献:扩大了词境,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佳作极多,词作流传极广;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对后世影响巨大,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原因:李清照的《如梦令》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主要描写了她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那时,北宋重文、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但到后来,6李清照经历了南渡悲苦,对山河破碎有了切身感受。在《声声慢》中,李清照抒发了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代初年,公文几乎完全继承了梁、陈讲求文辞华美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文风,一些有识之士看出这种文风的弊端,提出了改革文风的建议。首发倡议者是大臣李愕,他于开皇三年(583年)呈《上高帝革文华书》,历陈浮华文风之害,请求朝廷“屏黜轻浮,遏止华伪”。隋文帝杨坚采纳了李愕的建议,于次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违者治罪。自此拉开了隋唐文风改革的序幕。唐代立国之初,高祖李渊就于武德元年(618年)发布了改革文风的《诫表疏不实诏》,严厉批评了“表疏因循,尚多虚诞。申请盗贼,不肯直陈”“乱语细书,动盈数纸,非直乖于体用,固亦失于事情”的现象。初唐时期,唐太宗和魏征、陈子昂等都发表过改革文风的言论,魏征、陈子昂还在写作实践上作出表率,写出了许多朴实直言、不加雕饰的公文,对文风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中期,骈体文又有所抬头,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把文风改革推向高潮。经过几辈人的努力,唐代公文总体上呈现出词强理直、质朴务实的文风。唐代文风改革一直延续到宋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不仅从理论上倡导文风改革,而且写作了大量文风朴实而又长于说理的公文。宋代公文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是我国公文写作的繁荣期。——摘编自张树文《我国古代公文文风的历史发展》(1)根据材料,分析隋唐公文文风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公文文风改革的特点。参考答案(1)鉴于隋朝浮华文风的弊端;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新王朝建立,巩固政权的需要;帝王的支持。(2)以提高行政效率、改善社会风气为目的;持续时间长;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君臣共同参与并推动;推崇词强理直、质朴务实的文风;影响深远。7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三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课后篇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91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