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国学导读》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国学导读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斯如是,对我这样一个脑力系统久日积郁而显然运行缓慢的人来说,在经历过某段散漫且百味杂陈的知识学习之后,适当的反应反应是极其有必要的。且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能够在这样的日子找出一段闲暇的时光细细思考点什么,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近日读台湾人士刘兆佑等编著的《国学导读》一书,原本狭隘的一无是处的知识结构更是得梳理梳理了,且作此文,意皆于此。《国学导读》此书一看便知,是编著者针对国学初涉者的所编的入门读物。此书本知识普及类读物,自然不如《三国》《史记》等书使人大开胃口,也无如婉约朦胧似清照志摩使人肝肠寸断至废寝忘食,但此书乃米面杂粮,读来营养健康,欲知《三国》何为《三国》,《诗经》何谓《诗经》,此书确然不错。全书总五篇,概说其一,经史子集各一。想来此书意欲向读者透漏何者国学所为,何者经史子集各所谓极其研治品读诸法。首篇概说,分为国学的名义极其内涵、研治国学的方法、研治国学的资料、研治国学所需修读的基本学科四章综述。国学的名义及内涵一章,笔者介绍“国学”一词各意,概其为我国固有之学术。至于国学内涵,笔者提到自《隋书·经籍志》提出以来世代沿用并为我们所知的经史子集一种,也提到自民国以来国立北平图书馆出版的《国学论文索引》中的索引名称一种,分别为:总论、群经、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史学、地学、诸子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宗教学、音乐、艺术、图书目录等十七种分法。笔者提出,后者更能反映国学内涵。对于此说,我并不是很赞同。且认为此分法有现代科学教育知识碎片化趋向。这让我想到目前中国高校的国学教育,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唯一的几所大学设有国学此一专业名目,也都是挂靠在诸如哲学院等等门下,其他的一些大学如复旦大学只是把国学教育作为本科生通识教育的某个阶段教学而已,不过像北大清华复旦之类的老牌大学并不是没有国学,而是分设在了历史、文学、哲学等的各个院系专业,如考古、图书目录等,大概和上面提到的两种国学内涵的看法有关系吧。某且以为,碎片化的知识专业设置所培养的碎片化的人才和思维必是承载不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故武大、人大所选的培养方案必定优于北大复旦。当然,从今日科学化的思维模式来看,后者必是更优,但即将到来的必是一个合二为一的时代,而不是一分为二。只是一点薄见。研治国学的方法一章,作者提出熟读基本要籍、明了学术的发展途径诸法,且要求具备天文历法、虫鱼鸟兽文化等基本的文化知识,而且要善于使用工具书。至于熟读基本要籍一事,《四库全书提要》中著录书目三千四外加存录书目六千八已然过万,此皆中国古代要书,想必穷尽毕生也不能读完,更何况其书方及古代书籍十之一二。所以,诸书皆阅已然不可能,我们可根据具体的时代个人择取。于此,梁任公《国学必读书极其读法》、胡适之《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陈鈡凡《治国学书目》等几位国学大家早已为我们设置好书单,只是因为每一学者所擅长与兴趣不同,所列书目也是迥然不同,像胡适之与梁任公还因为两人书单不同而撰文专作。其中旨趣,自是微妙。除此之外,张之洞曾为四川经学院学生所著《书目答问》一书,也是初学者书目参考。如想见证一下真正的所谓博大精深,莫过于清乾隆时期江南才子纪晓岚等编撰的《四库全书》了,定能一睹我国古代学术之恢宏。当然,这些对于今日的我,都好似高端,就这些书目本身我就得先去了解了解个大半天,真可谓是前路艰险了。如若真的克服这些,一个人钻进恢弘的中国古人学术,接着就是第二个问题了,作者说,应明确每一学术发展的途径,包括每一学科的发展,如诗的发展,还要明白前人已做出的成绩,以免于穷途重走,最好是还能清楚的的把握好时间和人物线索,了解时代,了解时代中的人,了解时代中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与他们的时代之间的关系,终而了解这一切所构成的已然消失的美丽而又永远的存在。在这些学习中,还要去准备和掌握有关中国古代的动植物的知识、深奥难懂的天文学的知识、以及透漏着深厚的封建色彩的避讳的知识等等。如常常被文人用的28星宿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要学会用工具书。古代的工具书又分为书目(如各代正史里面的经籍志或艺文志)、索引(如《四书索引》《十三经索引》等)、字典词典、传记类资料、年鉴年表、地理参考资料、法规统计、名录手册等等。其中字典词典又分为普通字词典、专科字词典、专书字词典、百科全书类书。当然,不能全赖工具。除此之外,我们也是充分的努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立了众多学科,所需修读的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版本学、目录学等科目,这些科目目前对我,甚是高大上。读罢第一篇,我是着实休息了良久。想想一个东西,既需要熟读那么多书,还要了解那么多莫须有的东西,还需要了解已然消失那么久的那些人的生活、还要查查看看的、闭上眼睛就是浩如烟海的古籍、再闭上眼睛还是浩如烟海的古籍。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被判了死刑的囚犯。不过,对于从来都是以过程为导向的自己,似乎这些都不是问题。我很庆幸,国学带给我的阳性打败了阴暗面。尤其是到后面。接下来就是按照我们所熟知的经史子集的顺序的介绍。先是经部,作者先是用一章的词句介绍了经部概况,然后是《易经》《尚书》《诗经》“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公羊传》《穀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即“十三经”各予一章就其基本情况编述。二月初九经,许慎《说文解字》解“经,织纵丝也。”段玉裁注“织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无常、六艺,谓之天地常经。”刚开始,经只有六部,是《庄子·天下》以及司马迁在《史记》之中提出的,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只是这六部经书,有两种排列顺序。一种是今文家所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就是今天为我们大多数人所熟知的顺序。一种是古文家所提倡的《易》《书》《诗》《礼》《乐》《春秋》。今文家是以六部经书各自的深浅程度为顺序由浅而深,古文家则是以六部书各自的成书时间由早到晚分布的。像近人蒋伯潜所说的那样,六部经书本身的次第并非特别重要,只是由于历史上,尤其是在汉朝今古文家之间的争论比较厉害,所以这也就成了经学历史上的一个问题。在这六部经书中,《乐》经虽是名列其中,不过自古便无此书,大家又开始争论了,有人说是因为秦始皇焚书时给烧了,有人则说,其它的都能保存下来,它怎么就不能,况且就算原书被焚,其它的典籍里面怎么就不用用它里面的句子呢?应该是古时的《诗经》大都是民间歌谣,需要和着音乐常,《乐》经估计是乐谱吧,总之,《乐》是没有了,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串徒劳的争论。所以,“六经”实则五部,再到后来,有“五经”“六经”“七经”“九经”“十经”“十二经”直说,直到最后数字没有突破13,《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左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部部分本非经的经典成功入围,并称为“十三经”,所谓《十三经注疏》就是后人对这十三本经典的权威解读,注者,对原文的释义,疏者,对注的解释。南宋光宗绍熙年间已经出现合刊本的《十三经注疏》,其注和疏大都采用历代最权威的,如孔子后人孔安国,汉朝大师郑玄等。前面我们已提到过今古文家的问题,这就涉及到经学发展历史上的流派和朝代发展问题。经学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产生期,春秋时代,已有人对《诗》《书》《礼》《乐》开始了学习,当然这与我们所熟知的伟大的教育家孔老夫子有着莫大的关系,关于孔子与六经的关系,今古文家也都是各持己见,今文家认为六经是孔子托古制而作,而古文家则认为六经只是史料,只是被孔子整理了一番而已。但无论如何,孔子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到了战国时代,孔子的学生将经学分化为了两派,一派是子思和孟轲,是传道一派,也开出后代的宋学,他们尊德性。另一派则是荀子一派,他是传经之儒,主张道问学,开出后世汉学一派。孟子的“性善说”“民为贵”等思想影响深远,而荀子则特别注重礼乐。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想光靠权威统治天下的王朝经过短短的两世就已经结束了它的使命,汉武帝则独尊儒术,经学在经过一段沉闷之后,再次辉煌起来,在这段时期,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学者个人,都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如出现董仲舒等经学大家,在和平统一的年代,最适合学术思想的繁荣和沉淀。以至后来的今古文学家的四次争议。直到东汉末的郑玄,注编群经,其造诣俨然掩盖了今古文学家的范围,所以,他使得时代纷争的今古文之争悄然结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国家时局的动荡分裂,经学也进入了分裂时期,先是郑学与王学之争,接着估计是因为战争、佛教什么的影响经学开始进入玄理化时期,后来还出现经学的南北对立。然而,天下大事,分久必合,经学亦然,到了隋唐时期,经学又迎来了一个平稳辉煌期,先是南北合流,可是这次是北归于南。然后是在朝廷的带领下,群经文字的整理,像《五经正义》与《经典释文》两部都是唐朝文字整理的重要作品,前者是官修的图书,后者则是陆德明的纯属个人作品,相对而言,后者评价高。隋唐的经学,可以说是完成了“定于一”的使命。不过,历史在这时候可能要拐弯了。宋代,这又是一个不一样的时代。宋朝的经学开始呈现疑经改经、说经义理化的倾向,也呈现除了像二程、朱子等经学大家。至于元明两代,经学一直都是在朱熹的笼罩下发展。后来到了清代,经学倾向于考据什么的现象皆是盛行。元明清的经学发展,实在是学力有限,困于行,不得其意。只能暂且止于此地了。接下来就是分章介绍以下十三经了,首先是《易经》。《周易·系辞传》云:“易者,象也”。《说文解字》引“纬书说”云:“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据后人介绍和研读,此“易”大概有三个意思:简易、不易、变易。《易》经由《周易》《易经》《易传》三部分构成,《周易》应该是最原初的,由八卦和重卦构成,八卦相传为伏羲所画,重卦的作者有四种说法,分别为伏羲、神农、夏禹、文王。《易经》由爻辞与卦辞两部分构成,关于其作者,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爻辞、卦辞皆为文王所作,一种是卦辞为文王所作,爻辞为周公所作。《易传》,是对《周易》《易传》的注释,共十篇,即《十翼》,“翼”有附翼、辅佐之意,相传为孔子所作,后人多有疑惑。《十翼》分别为《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关于《易》的第一部分,原本有三,分别为《连山》《归藏》《周易》,前两者已佚。《周易》一书,历来为各派各家研究之重,在我国历史上每个朝代也都会有各种易学经典与大师,据《四库全书提要》,总有两派六说。《易》之价值,更是不用多说,它是我国哲学之源头,更对我国古史、科学、文学等都产生了广大影响。其次是《尚书》,《尚书》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一部史书,古代帝王言行,史官必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此种记录,便是《尚书》,《尚书》之所载,上至尧舜,下至于秦。《尚书》分为《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三种。《今文尚书》传自伏生,共29篇,用汉隶写成。《古文尚书》用秦时大篆(蝌蚪文)写成,45篇,藏于孔壁。《伪古文尚书》有两个版本,一为西汉张所伪102篇,已佚。一为东晋梅氏所伪,25篇,影响较大。至清阎氏写成《古文尚书疏证》方定其伪。今流传尚书58篇,按时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按性质可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尚书》一书,对研究我国古史、典制、风俗、宗教思想等颇有价值。此书是由孔子整理古史资料而成。《诗经》,诗经起源于民间歌谣。原有三千多篇,经孔子删定而成305篇。非一人一时一地之所作,绝大多数作者已不可考。《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15国风,160首诗,大多为民间风土民情,男女恋情。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凡105首流行于中原,为当时王朝所崇尚之音乐。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凡40首,是用来祭告先祖和神明的。诗的写作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直述。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触发。后来有了《三家诗》和《毛诗》,《三家诗》分别是《鲁诗》(文帝,鲁人申培公)《韩诗》(文帝,燕人韩婴)《齐诗》(景帝,齐人)《毛诗》(毛亨,平帝)。三家诗大都皆亡,唯《毛诗》与《
本文标题:《国学导读》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