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型糖尿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血压本文简介: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治疗】目前,临床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六大类,即磺脲类(sulfonylureas,SU)、双胍类(biquanides)、?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TZD)、非横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glucosidase-?inhibitors)2型糖尿病,高血压本文内容: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治疗】目前,临床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六大类,即磺脲类(sulfonylureas,SU)、双胍类(biquanides)、?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TZD)、非横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glucosidase-?inhibitors)及其他口服降糖药。1.磺脲类⑴药理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SU与胰岛β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休(SUR)结合,抑制细胞膜ATP敏感性K1通道(ATP-K+),使之关闭,随着细胞内K+浓度升高,依次发生胞膜去极化、膜电压依赖性Ca2+通道开放、胞外Ca2+进入细胞、β细胞内Ca2+浓度增高并刺激胰岛素分泌。SU还抑制磷酸二酯酶(cAMP降解酶)活性,升高细胞内cAMP水平,使β细胞内游离钙进一步升高。因此,SU的降糖作用有赖于尚存在功能β细胞的数量(30%以上)。SU本身是否有胰腺外降糖作用,意见不一。⑵适应证与用法:SU的主要适应证是:①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不能使血糖获得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②肥胖2型糖尿病应用双胍类等药物治疗后血糖控制仍不满意或因胃肠道反应不能耐受者;③SU继发性失效后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不必停用SU。SU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其使用剂量和作用时间见表7-24-7。表7-24-7磺脲类药物剂量和作用时间?药物每片剂量?(mg)?剂量范围(mg/d)?每日服药次数?半衰期?(h)??????作用时间(h)开始?最强???持续??甲苯横丁脲500500-3000?2-34-8?0.5?4-6?6-12?氯磺丙脲?100,250?100-5001?36?4?10?20-60?格列本脲?2.5?2.5-15?1-3?10-16??0.5?2-6?16-24?格列齐特?8080-320?1-3?12??5?10-20?格列吡嗪?55-30?1-3?3-61?1.5-2?8-12?格列喹酮?3030-180?1-3?1-2???10-20?格列美脲?1,2?1-61?4-7??3-5?24?⑶禁忌证:忌用于:①1型糖尿病;②2型糖尿病并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糠状态等,?围术期应暂停SU,改为胰岛素治疗;③合并严重慢性并发症或伴肝、肾功能不全时;④妊娠期和哺乳期糖尿病。⑤原发性和继发性SU失效。⑷SU失效与不良反应:第一代SU以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和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为代表;第二代主要有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格列齐特(gliclazide)、格列吡嗪(glipizide)、格列喹酮?(gliquidone)和格列美脲(glimepiride)。近年的趋势是选用第二代SU,减少口服次数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小剂量开始,必要时根据血糖,每周增加一次剂量,直到取得良好效果。不同个体所需的剂量不同,但不应超过最大剂量。各种SU不能联合应用。以前未使用过SU,本次接受足量或次足量连续治疗一个月,空腹血糖仍高于10mmol/L(180mg/dl)时?称为原发性SU失效,约占治疗患者的5%,多见于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低下者,此时可加用双胍类,或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SU治疗已取得良好疗效,但经过一段时间(一个月以上,多数一年以上)?后疗效逐渐减弱,需加大剂量,直至服用足量或次足量仍不能满意血糖控制时,称继发性失效,年发生率为5%?10%。发生继发性失效后,应重新审查适应证及可能存在的可消除性诱因(如应激、饮食治疗依从性、药物服用方法等),并予以纠正;经处血糖仍未得到良好控制,可联用其他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SU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一般与剂量过大、饮食配合不妥、使用长效制剂或同时应用增强?SU降糖作用的药物有关。另一不良反应是体重增加。此外,可出现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皮肤瘙痒、皮疹和光敏性皮炎等,如症状轻微,多可耐受;如症状逐渐加重,或发生严重肝损害、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明显毒副作用时,应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处理。(5)注意事项: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有些药物(水杨酸制剂、磺胺类药物、保泰松、氯霉素、胍乙啶、利舍平、β肾上腺素能拮抗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可减弱糖异生或降低SU与血浆蛋白结合、或降低SU的肝代谢与肾排泄,增强SU的降糖效应;另一些药物(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依他尼酸、糖皮质激素、雌激素、钙拮抗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因抑制胰岛素释放、拮抗胰岛素作用、促进SU肝降解,可降低SU的降糖作用。2.双胍类⑴药理作用:通过肝细胞膜G蛋内恢复胰岛素对腺苷环化酶的抑制,减少肝糖异生及肝糖输出,促进无氧糖酵解,增加骨骼肌等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抑制或延缓胃肠道葡萄糖吸收,改善糖代谢。此外,还具有增加纤溶、抑制PAI-1、改善血脂谱等作用。本类药物不降低正常血糖,单独应用时不会引起低血糖。⑵适应证与用法:主要适应证是:①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②与其他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③胰岛素治疗时(包括1型糖尿病)加用双胍类有助于稳定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除1型糖尿病外,凡忌用SU的情况也是双胍类的忌用证;乳酸性酸中毒、严重缺氧、心衰、严重肝肾疾病和哺乳期禁用。使用碘造影剂前后应暂停双胍类药物。常用的药物有二甲双胍,每日剂量500?2500mg,分2?3次口服;苯乙双胍易诱发乳酸酸中毒,现已少用,有些国家已禁用。⑶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表现为口干、口苦、金属味、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进餐中服药或由小剂量开始可减轻。偶有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等。双胍类药物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但使用二甲双胍者很少见。3.噻唑烷二酮类⑴药理作用:亦称胰岛素增敏剂,可增强胰岛素在外周组织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其疗效持久。药物进入靶细胞后与核受体结合,激活PPAR-γ核转录因子,可调控多种影响糖、脂代谢的基因转录,使胰岛素作用放大。⑵适应证与用法: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尤其适合于伴有明显胰岛素抵抗者。可单独或与其他口服降糖药、胰岛素联合应用,但不用于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和三级以上心衰及ALT正常上限2.5倍者。现有本类药物两种: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的起始剂量4mg/d,最大剂量8mg/d,一?次或分次口服;吡格列酮(pioglitazone)的起始剂量15?30mg/d,最大剂量45mg/d。⑶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水肿、体重增加、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和腹泻,贫血、心衰和女性四肢远端骨折。本药可使绝经前无排卵型妇女恢复排卵,如不注意避孕则有妊娠可能。该作用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有效,但尚未列人国家的治疗指南。4.葡萄糖苷酶抑制剂⑴药理作用:在小肠黏膜刷状缘,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竞争性抑制葡萄糖淀粉酶、蔗糖酶、麦芽糖酶和异麦芽糖酶,抑制糖类分解,延缓葡萄糖和果糖吸收,可降低餐后血糖,但对乳糖酶无抑制作用,不影响乳糖的消化吸收。⑵适应证与用法:可用于2型糖尿病,单独应用可降低餐后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水平,与其他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对于1型糖尿病或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本药可改善血糖控制,减少胰岛素用量。阿卡波糖(acarbose),起始剂量25~50mg,1日3次,日最大剂量为300mg;?伏格列波糖(voglibose),起始剂量0.2mg,l日3次,日最大剂量为0.9mg。米格列醇(Miglitol),用法和用量同阿卡波糖。进餐时嚼服。⑶禁忌证:主要有:①对此药过敏或肠道炎症、溃疡、消化不良、疝等;②血肌酐180umol/L?(2.0mg/dl);③肝硬化;④妊娠与哺乳期妇女(尚无应用经验);⑤合并感染、严重创伤或酮症酸中毒等。⑷不良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腹胀、排气增加、腹痛、腹泻等。数周后,在小肠中、下段a-葡萄糖苷酶被诱导,糖类在整段肠内逐渐吸收,上述消化道反应可减轻或消失。此类药物口服后很少被吸收,主要在肠道降解或以原形随大便排出。5.非SU促胰岛素分泌剂瑞格列奈(repaglinide):为苯甲酸衍生物,与胰岛β细胞膜的36kD特异蛋白结合,关闭钾通道而促进胰岛素分泌。口服后作用快,1小时达峰后迅速下降,半衰期1小时,4~6小时清除,主要由胆汁经肠道排泄,8%由尿排出;代谢产物无降糖活性,很少发生低血糖。起始剂量0.5mg,每日3次,饭前0?30分钟服用,最大日剂量220/110mmHg的应当降压,但速度宜缓。准备做溶栓治疗者,如血压≥185/110mmHg应予降压,以防止溶栓治疗中发生脑出血。一般平均动脉压降低不宜20mmHg,尤其老年人,以避免梗死范围扩大。可应用利尿剂作为基础治疗,加用拉贝洛尔、依那普利、乌拉地尔等。?⑤急性主动脉夹层:应迅速降压,在15~30分钟内使收缩压降至100?120mmHg,平均动脉压降至≤80mmHg。首选硝普钠静脉滴注,同时缓慢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如艾司洛尔、美托洛尔或普萘洛尔,使心率降至60次/分左右,亦可应用拉贝洛尔。?⑥急性左心衰竭和肺水肿:如血压≥230/120?130mmHg,宜应用硝普钠使之降至接近正常水平,亦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⑦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血压显著增高者首选硝酸甘油静滴,使之降至舒张压100mmHg左右或直至症状改善。如血压极高或硝酸甘油无效,应改用硝普钠。?⑧高血压亚急症:血压严重升高者应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使之渐降至目标水平150?170/100?110mmHg,或平均动脉压降低20%?25%。?二、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1)?【药物治疗】1.全身治疗,控制高血压。2.出现动脉阻塞或静脉阻塞时治疗合并症。二、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2)?【药物治疗】1.控制髙血压。对急进型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应迅速将患者转给内科医师或急诊室,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2.对于眼底病变,可对症治疗。本文档由论文格式()用户上传2型糖尿病,高血压本文关键词:高血压,糖尿病
本文标题:2型糖尿病,高血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31087 .html